銀發消費品質升級——假期市場熱點見聞M
在火熱的假期消費版圖中,銀發消費的比重不斷增加,這與銀發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進一步增加的趨勢完全吻合,新老並重的消費格局正在形成中。從居家養老、醫養健康到旅遊社交、適老化改造,老年人正在用生活足跡勾勒出消費市場的最新動向。
當“夕陽紅”遇上國慶中秋超長假期,一個充滿想象的旅遊市場正在被重新審視。和年輕人搶票預約、排隊打卡熱門景點不同,銀發群體憑借時間靈活的優勢,正成為錯峰出行、深度體驗的主要力量。多家旅遊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旅遊市場呈現獨特的“高峰、錯高峰、錯峰”三段式特徵,部分旅遊線路甚至出現“節前節後雙高峰”現象,年長者群體是錯峰出遊的主力人群。
國慶中秋假期期間,中青旅推出近千款出遊產品和服務,咨詢和預訂量同比增長30%,其中老年遊客預定周期呈現提前趨勢,出遊老人中55歲至65歲最為集中,天數長、舒適度較高、遊玩體驗更深度的旅遊產品更受老人歡迎。中青旅遨遊公司董事長韓傑介紹,隨著旅遊市場供給的豐富,銀發族對旅遊產品及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升級,線路設計是否合理、目的地是否足夠深度、接待品質是否貼心正成為影響老年客戶群體的核心要素。“針對老年客群,我們主打慢旅行,通過打造適合中老年人口味的養生餐、秋冬季溫泉康養等體驗,更好滿足老年人的出遊需求。”韓傑說。
“當前,我國老年旅遊市場正經歷一場深刻的品質升級。”北京聯合大學中國旅遊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博偉表示,隨著消費能力與意願的提升,以活力老人為代表的“新老年”群體已逐漸告別“低價節儉”的團隊遊模式,更願意與老友結伴出行,在一個目的地停留較長時間,歷史文化、紅色景點等文化體驗產品比單純的自然觀光更具吸引力。
文旅部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全國累計開行旅遊列車1551列,同比增長26%,運送旅客93萬人,老年遊客佔比在80%以上。今年上半年,老年旅遊服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26.2%。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十四五”末,我國出遊率較高、旅遊消費較多的低齡健康老年人將超過1億人,老年旅遊收入有望超過萬億元。
國慶中秋假期,居家養老服務的訂單也一點都不少。“00後”小夥王林山是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的一名養老照護員。國慶假期,王林山依舊馬不停蹄地往返于不同的長者家庭。10月1日,剛剛結束上午2場助浴服務,他又趕往已臥床兩年多的王老先生家。“您好,我是護理員小王。”戴上醫用口罩,穿上無紡布鞋套,出示服務執行單,王林山湊近老人聽力尚佳的右耳:“王爺爺您好呀,我們先來量個血壓。”王林山一邊向家屬了解老人近一周的身體狀況,一邊開始了本周的護理任務。
“自2009年成立以來,我們以養老管家為核心,已為超過22萬個家庭提供居家醫療與照護服務。”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業務發展負責人馬衛華觀察到,老年人不再滿足于零散的生活照料,其需求從“生病後有人照顧”前移至“盡量不生病、不失能”,服務人群正從“高齡失能群體”向“全年齡段銀發族”延伸。“這反映出當前養老需求從‘生存保障型’向‘生活品質型’過渡的趨勢,其中60歲至79歲的低齡健康老人在‘預防性健康管理’方面的需求增速最為顯著。”馬衛華說。
眼下,“點單式”居家養老服務正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心頭好。從家電維修、疏通管道等便民事務到助餐助浴、就醫陪診等日常照護,從術後康復、造口管理等醫養服務到陪伴聊天、心理溝通等精神慰藉,老年人只需一通電話,專業貼心的服務“外賣”就能送上門。
“提高‘家門口’的養老服務水平,回應了億萬百姓‘原居養老’的樸素願望。”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銀發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倩表示,養老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也是銀發經濟的“第一引擎”,通過“社區+物業+養老服務”模式,整合分散的照護資源,進而激活“一張床、一頓飯、一段陪伴”背後蘊藏的大市場。
銀發消費需求的旺盛,也促動適老化產品和服務市場日趨活躍。
巧妙控流的防嗆咳水杯,滿屋“溜達”的護理床,上下樓梯如履平地的出行車……在剛剛閉幕的2025中國國際福祉博覽會上,萬余種“科技味”“人情味”十足的助老助殘用品集中亮相。在浙江邁德斯特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展區,一張能模擬人工助推翻身並擁有封閉式隱私艙的智能衝洗護理床吸引不少人前來“試睡”。該公司國內事業群總監頡嘉奇介紹,聚焦居家護理、老年出行、適老化衛浴三大場景,公司開發了數百套適老產品,子女為父母安排仍是主流,其核心訴求是減少老人摔倒、滑倒風險。
今年以來,在國家大力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背景下,全國多地將適老化改造納入國家補貼的范圍,真金白銀的投入撬動了老年家庭的消費熱情。來自北京豐臺的劉老先生已經82歲高齡,因肩部和腰部受傷,日常起坐難以借力,行動十分不便。在今年國補優惠下,劉老先生的兒女邀請專業團隊對全屋進行了適老化改造。如今,老人能夠獨立起床,如廁和盥洗也變得更加安全便捷。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從事銀發產品生產制造的主體戶數同比增長14.1%;適老類健身器材制造、康復輔具制造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4.7%、12.1%。
從“局部改造”到“全屋智能”,從“單一標準”到“一戶一策”,從“被動防護”到“主動管理”,在科技助力下,居家適老化改造的想象空間越來越大。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智慧養老研究所副研究員邢新主表示,未來科技在居家適老化改造將朝著無感化、泛在化、智能化的趨勢發展。(經濟日報記者 康瓊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