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考古現場,如何“搬”進博物館(文化中國行·華夏博物之旅)

2025-10-04 20:58: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就連考古發掘工具都有,這個博物館是真想教會我考古。”

  “是一本解讀良渚文明發展脈絡的‘編年史書’。”

  …………

  最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吸引了眾多考古愛好者。自2025年5月18日開館以來,館內日均接待遊客超3000人次。在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和稻浪翻滾的生態農田之間,玉架山考古博物館恰似一條紐帶,串聯起一曲跨越千年的時空交響。這座考古博物館有什麼特殊之處?緣何好評連連?

  是展館,更是見證

  讀懂良渚文明“演進圖景”

  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是“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考古學家嚴文明曾這樣論證它的重要性:玉架山遺址涵蓋了良渚文化早、中、晚各個時期,是目前所見唯一貫穿1000年良渚文明演進歷程的遺跡。

  今天,我們看到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設有臨平遺址群廳、茅山遺址廳、玉架山遺址廳等展廳,精選1800件(套)陶器、玉石器等出土文物,多數展品為首次亮相。

  展廳內,無論是按年代排序的陶器牆,還是復原的環壕形態,都可以讓觀眾通過考古調查、發掘剖面和發掘平面,深入了解玉架山遺址的營建過程和良渚文化的興衰歷程。

  整個遺址由6個相鄰環壕圍溝組成,其內有人工堆積的土臺,具備居住、墓葬等功能。自2008年搶救性考古發掘以來,這里共清理出墓葬600余座,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總數超8000件。其中不乏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刻符玉璧、玉梳背和玉冠狀器等珍貴文物,勾勒出良渚文明“崇玉尚禮”的社會圖景。

  “每個環壕就是一個氏族的居住地,6個環壕又一起構成了一個聚落,這樣的結構穩定持續了上千年。”玉架山考古隊隊員方中華表示,這為研究良渚時期臨平山北部地區社會發展狀況、聚落形態、墓葬形制等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為研究良渚文化的社會演進提供了關鍵樣本。

  作為整個博物館的“序言”,臨平遺址群廳從海退人進、文明初生講起,再談氣候、談資源、談臨平從何而來。觀眾可以從3個不同等級的代表性墓葬復原展示,一窺良渚時期當地的社會等級結構。

  是文物,也是橋梁

  解碼考古挖掘“發生現場”

  一座博物館,如何呈現考古主題?

  “我們講的不光是文物,也講文物是怎麼被發現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館副館長李龍這樣描述展覽思路。他介紹,展廳不僅講遺址本身的故事,還講考古學還原史前文明的方法,強調考古挖掘“發生現場”。

  觀眾可以在博物館了解考古常識。在一層展廳,博物館展出測年方法、文化層判定、田野發掘技術等內容,還設立了互動體驗區,還原當時的探訪現場。參觀者可以看到遺址群的考古發掘過程及成果,近距離了解考古學知識。

  普通的陶片、石器,如何在考古學家的手中變成解讀歷史的鑰匙?“絕對年代”“相對年代”“生業考古”“聚落考古”是什麼意思?博物館現場的介紹文字“手把手”教授考古知識。

  “考古學通過其特有的研究手段,可以解釋和闡釋文化遺產的價值,也可以幫助我們用更加科學的眼光看待古代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講,眼前的文物更像是橋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策展人秦嶺表示,布展邏輯更側重于展現考古學科如何揭示古代社會的面貌、考古學家如何通過一鏟一鏟的挖掘,逐漸揭開文明的面紗。

  若僅將文物陳列于展櫃,觀眾可能很難了解其時代背景。茅山遺址廳中,博物館運用裸眼3D技術展現稻田盛景,在同一空間生動呈現茅山村的歷史變遷。展示半地穴式住所時,展廳結合觀眾需求,以數字虛擬影像疊加靜態文物,呈現逼真的增強現實效果。

  展廳里,新科技的應用無處不在。傳統的“玻璃櫃+標簽”的展陳模式轉化為可聽、可看、可感的新穎故事,成為博物館的“出圈”密碼。

  是建築,還是展品

  搭建城市遺址“時空之橋”

  玉架山考古博物館的建設,也是對歷史脈絡的重構。2008年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的發現,為認識史前文化打開了一個窗口。歷經12年考古發掘,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明,其神秘面紗正一步步被揭開。而今,“實物+實景”交融的敘事手法,正將先民的故事向人們娓娓道來。

  秉持“以玉為媒,間架為山”的設計理念,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以地景式建築布局,營造豐富的空間效果。沿街兩側的“山岩”從大地中聳起,造型簡潔有力;面向環壕的一側則如塵封的歷史寶匣,低矮錯落間,透著濃厚的雕塑感。

  作為博物館中面積最大的展廳,玉架山遺址廳中設置了一面巨大的中空玻璃。透過玻璃北望公園,玉架山遺址的實景盡收眼底。“為了保護文物,一般博物館展廳里是不允許設窗的。”博物館建設方負責人蔣童勳說,各方做了努力,最終在二樓玉架山展廳使用安全性極高的超大自承重防彈玻璃幕牆,既能保障人員和文物安全,又能為大家帶來更好的參觀體驗。

  “為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宣傳教育功能,我們計劃結合遺址公園的資源優勢以及周邊企業優勢,開發針對不同群體的社教課程。”對于未來,玉架山考古博物館館長呂芹介紹,通過多樣的社教課程,既能解決遺址可視性難題,又能為觀眾參與提供便捷入口。

  在玉架山考古博物館,了解先民改造自然的智慧、社會運行的邏輯,觀眾在這場跨越千年的對話中,汲取理解過去、審視當下、邁向未來的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