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聞1+1堶“十五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五年

2025-10-24 21:16: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10月23日,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發布。如何看待“十五五”時期在中長期發展藍圖中的戰略定位?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又有哪些新變化?怎樣在積極識變、應變、求變中,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新聞1+1》本期節目連線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共同為您解讀。

  “十五五”時期的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是一個接續奮鬥的過程,所以五年規劃會起到非常關鍵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十五五”時期是我們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理解五年規劃是我國治理體係優勢和特色的一個重要體現。我們通過五年規劃,而且不僅僅是五年規劃,包括“兩步走”戰略等,形成了一個成序列的、對未來的發展規劃,形成了一個非常穩定的預期。這樣的穩定預期,給這樣一個不確定性的世界帶來了非常重要的確定性,這也是中國的宏觀調控、宏觀治理體係給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

  “十五五”時期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當今世界面臨著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世界之變,這樣一些變化其實就是很多不確定性,很多風險在增加。但與此同時,危中有機。我們一定能找到發展的機會,我覺得這是第一個需要理解的。

  我們還有一些難以預料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國際形勢。外部環境的復雜變化,這一點在“十五五”時期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們發展的一個外部不確定性。

  面臨這樣的環境,我們要抓住這個所謂風險和挑戰並存的態勢,能夠更好地在這個世界中注入我們的確定性,使我們的發展行穩致遠。

  如何積極應對這些機遇與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一是在面臨這麼復雜的環境中,我們要做到“六個堅持”。然後我們要全面的深化改革,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相結合,統籌經濟發展和安全。

  二是辦好自己的事情。我們現在有很多事要做,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新質生產力以及與之相關的所謂新型生產關係的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包括統一大市場、擴大內需等,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非常緊迫的任務。只有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我們才能更好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

  “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有哪些變化與側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這次對于科技自立自強的強調,值得關注。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在提到國內大循環的時候,有時候可能只想到怎樣擴大內需,需求層面怎麼做到促進循環,但是實際上供給面是更為重要的,也就是說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這方面被卡脖子了,循環根本就循環不起來;

  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實際上是應對當前我們外部復雜環境,以及真正做到成為一個科技強國,在國際社會中有自己地位的一個最重要的支撐。沒有科技強大,很多話語權就沒有了。

  在發展經濟方面的表述釋放了什麼信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我覺得經濟發展的著力點還是要放在實體經濟上,制造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代表。最近幾年,一些發達經濟體也在強調制造業的發展、制造業回流等等,可見制造業領域的競爭在全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制高點。在這方面,我們一定不能輸了這場“戰爭”。所以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就是為了我們能在這場競爭中處在一個有利地位,能夠保證我國經濟安全。

  什麼樣的機制和生態可以確保新動能源源不斷地產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撐。我們知道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要統籌發展。過去,我們可能關注教育、人才比較多,但其實背後的體制機制更重要,比如說我們對于創新失敗的容忍度等。

  與之相類似,我們需要有更好的金融體制,特別是科技金融大文章。科技金融大文章的核心,就是說我們要寬容失敗,我們要通過金融市場來更好分散風險,承擔在這個過程中的損失。要通過這種機制,來使我們不怕失敗,甚至可以通過一些失敗、試錯,找到更好的創新,包括顛覆式的創新。這是整個機制和生態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在創新的過程中不免會犯一些錯誤,如何堅持做到“三個區分開來”非常重要。那些為公共的利益,為國家的發展的試錯、探索,這樣的錯誤是要容忍的,容錯的;如果為了個人私利犯錯是需要治理的。所以“三個區分開來”的體制機制對于我們新型舉國體制的發展,對于新質生產力的推進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態。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的重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一個是強調循環的內生動力,內生性。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讓我們的循環通暢起來,需要政府出臺各種各樣的政策支持投資、消費、出口,這其實不是內生動力。內生動力就是市場參與者自己有動機去投資、消費,現在離這樣一個目標還是有距離的。

  二是可靠性,就是在遇到外部巨大衝擊的情況下,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們的循環還能正常進行,那才是了不起的。

  所以內生性和可靠性,是未來國內大循環非常重要的兩個點。

  未來五年,對于惠民生可以有哪些期待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張曉晶:我覺得老百姓可以對未來有比較好的期待,因為投資于人和投資于物相結合,體現了政府的發力點。政府可以將所持有的大量財富向相關領域傾斜,來支持社保、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包括個人的培訓等等方面的人力資本積累。如果這些方面政府能夠加大氣力的話,老百姓就能夠得到更多實惠,因而更好積累人力資本,更好支持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我想,無論是育兒、孩子教育、城市公共服務,很多方面都會比過去有進一步改善。

[責任編輯:匡偉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