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東湖評論:以群眾語言架起幹群“連心橋”

2025-10-30 23:53:00
來源:荊楚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聽真話、察真情,真研究問題、研究真問題。群眾語言正是“心到”基層的重要載體,是黨員幹部聯係群眾、服務群眾的核心本領。群眾語言不是簡單的“土話”“白話”,而是融入群眾生活,拉近同群眾的距離,在同音同調中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唯有牢牢把握“學、用、守”三個關鍵環節,才能懂群眾心聲、解群眾難題、聚群眾民心,築牢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架起黨與群眾的連心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眾語言的本質是群眾思維與生活邏輯的體現。黨員幹部要放下“官架子”、甘當“小學生”,主動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社區院落,在話農事、聊生計、拉家常中,摸清群眾的話語習慣、掌握當地的風土人情、讀懂群眾的急難愁盼。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們是革命黨,是為群眾辦事的,如果也不學群眾的語言,那就辦不好”。要帶著真心聽群眾“吐槽”,帶著耐心記群眾“熱詞”,把“柴米油鹽”的關切、“家長里短”的訴求,轉化為理解群眾的“鑰匙”。比如,駐村幹部不僅要學會方言俚語,更要明白“田壟里的收成”“炕頭上的冷暖”背後的期盼,讓語言學習成為貼近群眾、融入群眾的過程,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講群眾語言不是“接地氣”的簡單表達,核心是把“書面語”轉化為“民生話”、把“大政策”拆解為“小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要做實幹家,也要做宣傳家”,這要求黨員幹部必須具備“翻譯”能力,將抽象的理論、專業的政策,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在內容。面對鄉村振興政策,不說“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而是講“如何把自家的果園變成採摘園,不僅賣農產品,還賣體驗服務”;宣傳基層治理,不說“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機制”,而是講“鄰里互幫互助、小事不出社區”。要結合實際場景創新表達,用群眾熟悉的比喻、鮮活的案例、直白的邏輯,以“小切口”講透“大主題”,以“家常話”解讀“大道理”,讓政策既有“高度”又有“溫度”,既“聽得懂”又“用得上”,真正讓群眾從語言中感受到政策紅利、看到發展希望。

  群眾語言的生命力在于“真”,脫離真誠的表達再“接地氣”也只是“花架子”。“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黨員幹部講群眾語言,關鍵要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如一。面對群眾疑問,不回避矛盾、不遮掩問題,用“實在話”回應關切;承諾群眾的事,不打白條、不搞變通,用“實際行動”兌現諾言。這要求黨員幹部面對民生短板,與其說“逐步完善保障”,不如坦誠“目前正在推進哪幾項工作、預計多久能見效”;解決群眾訴求,與其說“會高度重視”,不如明確“具體由誰負責、何時反饋結果”。唯有以真心換真心、以真話贏信任,讓群眾語言成為“真心話”“放心話”的載體,才能築牢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群眾語言就是黨員幹部聯係群眾的“根本”與“泉源”。它既是黨員幹部的“必修課”,更是檢驗作風的“試金石”。新時代新徵程,黨員幹部要以群眾語言為橋,在學中懂群眾、在用中惠群眾、在守中聚群眾,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凝聚起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的磅薄民力。

  作者:朱范哲(武漢市青山區“青評調”團隊、紅鋼城街道)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