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文化中國行|運河之下,如何建起“水下立交橋”?

2025-11-03 15:22:00
來源:冀雲
字號

  天下有河不為奇,河下有河古來稀。肖家樓倒虹吸工程是南運河與南排河交匯處的一項創新水利工程,它讓南排河從南運河下方2.5米深處穿行而過,形成“河下有河”的獨特景觀。

  肖家樓倒虹吸工程航拍。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所謂“河下有河”,是指兩條呈十字形交叉的河流。一條是南運河,由南向北;另一條是南排河,自西向東。當年為了分流上遊洪水,人工修建了南排河。但南排河在流經滄縣大白洋橋村的時候,被南運河擋住了去路,所以只能再從南運河底下建個涵洞,讓南排河從南運河下方2.5米左右深處穿過,流入渤海。兩條河像立交橋一樣,各走各的路。由于工程外觀兩頭高、中間低,就像倒置的虹吸管結構,所以得名“倒虹吸”。

  肖家樓倒虹吸工程模型。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現在倒虹吸水利工程並不少見,但是在上世紀60年代,修築這樣的“水立交”卻是一個前無古人的偉大工程。過去沒什麼大型機械,而且滄州本地不產砂石料,也不產水泥。當時的工程建設指揮部就從附近村上調集了300多輛大馬車,三匹馬拉一輛馬車,晝夜不停地從太行山運送砂石料和水泥過來,人稱“三百輛大車進太行”,而就是靠著老鄉們一鍬一鍬挖,一車一車推,硬是把運西的水直接送進了渤海灣。

  肖家樓倒虹吸工程施工現場復原模型。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河北省滄州市肖家樓水利設施管理站高級工程師寇金星告訴記者:“這個工程使水從大運河河道的下方穿過,避免河水衝刷大運河河道,使大運河河道的流量失控。工程採用立交形式,客觀上還起到了對京杭大運河河道的保護作用。此外,通過現代水利倒虹吸技術在古運河的運用,增加了大運河的遺產類型。在1970年和1975年的河北省糧票上,印的就是這個工程。那時候這可是全亞洲最大的倒虹吸,是咱滄州的驕傲。”

  採訪現場。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糧票上印制的就是倒虹吸工程。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近年來滄縣打造了倒虹吸濱河公園,形成了輻射周邊十里八鄉、風格獨特的運河文化旅遊景點,讓百姓更親近這座立交水建築,了解它背後的故事,而這個工程也發揮了它最大的防洪、除澇、引水、蓄水作用。

  肖家樓倒虹吸工程航拍。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肖家樓倒虹吸工程讓江河的相遇成為可能,讓鬥爭與和諧在同個空間並存。當運河水映照現代閘門的輪廓,當南排河在古河道下方奔涌,我們終于讀懂,真正的奇跡,從來不是徵服自然,而是找到讓萬物各得其所的智慧。

  南排河航拍。長城網 冀雲客戶端記者 崔上 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