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讓延安革命舊址煥發時代光彩(邁向“十五五”的文化圖景)

2025-11-05 10:1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數據來源:國家文物局

  制圖:張芳曼

  秋日延安,裝滿故事的窯洞前,棗子紅、糜子甜,處處是歷史的訴說。放眼望去,山廜溝梁層林盡染,點染出斑斕的寫意畫卷。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新中國的搖籃。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抵達陜北,這里自此成為中共中央的“落腳點”,也成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贏得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出發點”。十三載崢嶸歲月,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作為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我深感自豪。

  從見證思想光芒的革命舊址,到黨中央運籌帷幄的辦公舊址,再到重大歷史決策誕生的莊嚴場所,這里的每一塊磚石、每一寸土地,都凝聚著老一輩革命家的智慧與奮鬥,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我們要挖掘好、講述好、傳承好延安故事,讓一代代人不斷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

  “十四五”時期,延安革命紀念館持續加強與革命先輩親屬的溝通聯係,華僑青年王唯真手繪畫本、音樂家冼星海的指揮棒、黃河大合唱詞曲譜等3000余件珍貴文物入館珍藏。同時,我們制定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文物數字化保護方案》,為文物庫房添置了恆溫、恆濕和監測係統,通過數字化動態的微環境改造,讓每件文物都處于適宜環境。

  文物保護不能僅靠“埋頭苦幹”,更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我們先後對37件版畫進行修復,形成修復檔案、病害評估報告及病害圖,有效提高了文物保護和修復能力,也逐步強化了文物修復人才隊伍。文物不出庫房就能完成“體檢和治療”,避免了之前紙質文物在轉移修復中的“舟車勞頓”。通過探索數字化保護路徑,利用三維激光掃描、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先進技術,我們加快對革命舊址進行數字化採集與存檔。這些數字模型不僅為文物保護提供了精準的數據支持,也為後續的數字化展陳奠定了基礎。

  保護好革命文物,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我們深入挖掘舊址背後的歷史故事與精神內涵,創新展陳方式,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讓革命歷史可觸可感。紀念館精心策劃展覽,採用“編年體+專題”的方式,設計上突出人物序列紀念性、事件序列關聯性、文物序列史實性、精神啟示序列邏輯性,再現黨中央在延安的光輝歲月。館內陳列的珍貴革命文物,搭配生動的多媒體展示、沉浸式場景還原,讓觀眾近距離感受波瀾壯闊的革命歲月。

  滾滾延河水,見證著一聲聲“到延安去”的奔走呼號;巍巍寶塔山,鐫刻著一段段“幾回回夢里回延安”的崢嶸歲月。我們守護延安革命文物,從延安精神中汲取養分。展望“十五五”,我們要以更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完善技術體係、創新傳播方式,守護好珍貴的紅色資源,讓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為延安革命紀念館黨委書記、館長,本報記者賈豐豐採訪整理)

  延伸閱讀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呈現新面貌

  革命文物見證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十四五”時期,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在已有基礎上取得長足進展,呈現新的面貌。

  制度保障不斷完善,資源底數基本摸清。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加強對革命文物保護,23個省份、43個市出臺革命文物相關地方性法規。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革命文物作為重點調查對象,新發現了一批革命遺址遺跡。

  係統保護不斷加強,場館體係基本形成。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圓滿完成,百年黨史文物保護展示工程、抗戰文物保護行動等深入推進,革命紀念館建設質量和展陳水平顯著提升。

  教育功能充分彰顯,傳承利用卓有成效。“十四五”時期,6億人次觀眾走進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革命文物紅色故事走紅網絡,越來越多人通過革命文物深情回望歷史,感受偉大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革命文物承載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應當用心用情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十五五”時期,隨著革命文物整體保護的不斷加強,革命文物的研究闡釋、展示方式、教育功能等也將繼續優化。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