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全運會|在大灣區,感知交通聯通的強勁脈動

2025-11-06 20:31: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11月9日,第十五屆全運會將在粵港澳大灣區盛大啟幕。近年來,大灣區以交通聯通推動民生相通、生態聯通書寫綠美畫卷、科技創新聯通鑄就共贏格局、文化聯通凝聚文脈共識。依托蓬勃的協同活力與包容並蓄的人文之勢,大灣區正向世界生動鋪展一幅“通”中見智慧、“聯”中顯溫度的城市群宏偉畫卷
《在大灣區》欄目將聚焦粵港澳深度融合圖景,帶你聆聽這片熱土上日益澎湃的融合新聲。

  清晨7:00|跨境賽事,通關“零接觸”

  ↑ 在2025深港馬拉松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中,男子組參賽運動員從起點出發(2025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晨曦初露,深圳灣畔微風輕拂。早晨7點30分,伴隨著清脆的發令槍響,馬拉松運動員們躍然而出。在深港兩地聯合承辦的測試賽上,運動員們正體驗一項前所未有的便利———“人臉識別+手環定位+計時計分”,實現人、車、物通關“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

  ↑ 在2025深港馬拉松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中,運動員經過深圳灣大橋(2025年2月2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從深圳跑到香港,全程無接觸通關,速度非常快。”男子組冠軍趙朝傳賽後說。制度聯通讓賽事更高效,也讓大灣區的“軟聯通”加速升級。

  ↑在2025深港馬拉松賽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田徑(馬拉松)測試賽中,運動員在女子組比賽中(2025年2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賽事的背後,是灣區規則、標準、管理體係的逐步銜接。截至目前,粵港澳三地已聯合公布262項“灣區標準”,交通、生態、中醫藥、養老等領域全面覆蓋。

  賽場內外,速度與協同正在同頻共振

  上午10:00|一橋飛架三地

  港珠澳大橋上,晨光灑在車流之上。

  澳門居民陳先生駕車行駛在港珠澳大橋上。幾乎每個周末,陳先生都要到珠海橫琴網球中心和朋友打上一場網球。

  “非常方便,我從澳門開車通過橫琴口岸,半小時就到了網球中心。這里的場地很好,一早和珠海的球友們打一兩個小時,然後去吃個茶餐廳再返回澳門。”陳先生說。

  ↑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自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以來,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大大縮短,旅客經“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道,30秒內即可完成通關。

  ↑港珠澳大橋橋頭。新華社發

  2025年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超過18.9%,刷新口岸自開通以來一年內客流破千萬人次的最快紀錄。這座“世紀工程”,讓跨海不再遙遠,也讓三地的生活和夢想更加緊密地相連。

  中午12:00|出發在香港,午餐在深圳

  正午的陽光透過列車車窗,列車緩緩駛入福田口岸站。

  中午時分,許多香港市民乘高鐵陸續抵達深圳,只為享用一頓熱氣騰騰的粵菜午餐——豆腐花、蝦餃、燒鵝。飯後再逛場展覽、看場演唱會,也是午後行程的一部分。

  ↑在深圳福田站地鐵閘機出口,用戶持深港互通行卡準備刷卡(2023年8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香港遊客進入西九龍站,準備乘高鐵前往內地(2023年7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大灣區地鐵、城際鐵路、高鐵網絡還在不斷加密。自2025年7月1日起,香港高鐵的5條線路將新增停靠7個站點,連接內地的站點增至96個。

  ↑深圳東門商圈人頭攢動(2023年7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豐 攝

  此外,從廣州琶洲出發,30分鐘可達佛山、東莞,60分鐘抵達深圳、惠州,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正在從願景變為現實。

  下午5:00|內地蔬菜發往口岸 當日擺上香港貨架

  天剛亮,廣東肇慶懷集的蔬菜基地已是一派繁忙。李大姐和工友們在翠綠的瓜田間穿梭,伴隨“萩嚓”聲,筆直的絲瓜被摘下、裝筐、分選,再裝進保鮮箱。

  上午11時,滿載新鮮蔬菜的貨車從肇慶出發,經東莞集散加工後,下午5點駛往深圳文錦渡口岸。入夜時分,這批絲瓜就會抵達香港批發市場和商超,整齊擺上貨架。

  “我們在東莞的保鮮冷庫有5000多平方米,蔬菜加工後直銷香港。”廣東全農農業有限公司袁兆飛說,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他們不斷改進品種與工藝,讓更多“灣區味道”跨海到港。

  一條運輸線,串起粵港的清晨與夜晚,也串起大灣區城市“舌尖上的聯通”。 

  傍晚7:00|燈火連成線,灣區同脈動

  夜幕降臨,珠江口畔燈火璀璨。伶仃洋上,大橋橫跨如虹;地鐵與城際鐵路疾馳于城間,穿梭的是大灣區人民的日常往來。高速公路在光影中延展,如同一條條奔騰的動脈,將大灣區各個城市緊緊相連。

  ↑夕陽下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西塔(2023年11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夕陽下的高欄港大橋(左側雙主塔)和黃茅海大橋(右側三主塔)(2024年12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黃茅海跨海通道于2020年6月開工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後首個開工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之後大灣區又一跨海通道重大工程。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廣州東環城際列車行駛在白沙特大橋上(2025年9月29日攝,中鐵二十五局供圖)。

  在大灣區,交通聯通的強勁脈動交織成一張巨大的聯通之網。它不僅是交通的網絡,更是經濟、規則、文化的共鳴脈絡。橋與橋相連,城與城相融,人心與夢想在這片土地上共振——大灣區正以光的速度,奔向更加緊密的未來。

  ↑沐浴在落日余暉里的南中高速新隆互通(2024年10月17日攝,無人機照片)。南中高速橫跨廣州、中山兩市,南通珠海、西進江門、東達深圳,串聯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東西南北大通道。通車後從廣州南沙15分鐘可至中山城區,20分鐘可達深圳寶安。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車輛行駛在深中通道上(2024年7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結語|奔赴同一個方向

  ↑中國南方航空首架十五運會主題彩繪飛機“活力灣區號”首航(2025年9月19日攝)。新華社發

  當全運會的腳步臨近,大灣區交通聯通的強勁脈動,也正以更快的節奏、更大的舞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灣區速度,描摹出三地攜手共進的宏闊圖景!

  編輯:雒圓 丁旭

  記者:梁旭 毛思倩 陳曄華 邢廣利 王豐 劉大偉

  新華社攝影部 新華社廣東分社

  聯合制作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