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新經濟,“體育+”多路狂奔
在今年,如果你沿著港珠澳大橋駕車從北向南,貫穿大灣區,經過的每一個街道、公園或商圈,都可以看到“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的標語。
這場由粵港澳三地聯合舉辦的第十五屆全運會,將于11月9日正式拉開帷幕。
作為首次跨三地打造的全國性綜合體育賽事,十五運會帶著鮮明的“新”意而來。不只是體育競技的盛宴,更是對體育融入經濟的全新探索。
科技之新,是新興產業的賽事全方位滲透。從深海可燃冰中獲取源火,到場館的可開合屋蓋,科技不再是附加項,而是賽事運營核心支撐,更將廣東新興產業帶到世界面前。
消費之新,是全運IP消費鏈條的打通。從“看全運”升級為“玩全運”,從觀賽變成全鏈條消費生態,帶動文旅、餐飲、零售等業態協同增長。
市場化之新,是從讚助商到合夥人的轉變。跳出傳統招商框架,將企業升級為“城市合夥人”,不再只是資金與技術的供給方,更投身城市建設、產業升級,實現辦賽與興城的長期聯動。
這些“新”的背後,是廣東對體育價值的重新定義:它能夠鏈接科創、消費與產業,讓賽事的流量變成城市增量,更讓全運經濟成為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抓手。
當體育與經濟的邊界被打破,一場賽事,正成為經濟升級的新引擎。
硬科技的全景實戰
十五運會火炬深圳傳遞現場,人形機器人“誇父”在單臂1.6kg的負載下,接棒、傳遞、交接一氣呵成,完成火炬百米傳遞任務。
這樣充滿科技感的場景,在十五運會的玩法里無處不在。
賽場內,3D視覺閘機0.3秒內完成人證核驗、無人機保障賽場供電線路安全、5G子彈時間定格賽事精彩瞬間、可開合屋蓋讓場館快速在不同賽事間切換;賽場外,自動駕駛汽車接駁、數字人在雲端服務、元宇宙“雲上全運村”展示賽事亮點、外骨骼機器人提供助行與康復服務。
正是廣東扎實的科創基礎,讓這些科技創想有了快速落地的底氣。文遠知行、小馬智行、如祺出行等本地車企提供自動駕駛接駁;火炬傳遞深圳站“0號火炬手”誇父人形機器人來自樂聚機器人;華圖科技、華夏北鬥星、同心體育等企業賦能智慧化場館升級。
在賽事中落地的科技元素,是廣東體育產業升級的縮影。2023年,全省體育產業總規模超7000億元,佔全國總量的1/5。廣東體育用品制造領域穩步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體育用品制造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7%,較全省制造業平均增速高1.9個百分點。
科技同樣成為體育產業升級的主要趨勢,形成了貫穿場館建設、裝備制造、數字轉播、文體旅遊的完整產業鏈,成為驅動城市更新與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十五運會更成為廣東新興產業的“實戰考場”,直觀呈現全省發展硬實力。
2024年,廣東GDP突破14萬億元,經濟總量連續36年穩居全國第一。其中,產業一線的新趨勢值得關注:去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43%,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廣東造”;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1.2%、佔全國44%;低空經濟產業規模超千億元,企業數量超1.5萬家。
賽事為新興產業提供了用武之地。低空經濟領域,無人機編隊表演、直升機傳遞火炬、低空醫療救援以及低空物流等應用,將賽事解構成無數個市場化“接口”,為產業突破場景落地瓶頸和跨領域規模化探路。
“廣東本身具備低空經濟政策與技術的雙重基礎,十五運會的賽事特性,恰好為低空經濟提供了高強度的實戰場景和明確的需求導向。”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謝寶劍指出,相關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帶動產業鏈的完善與升級,低空應用在賽事期間的多元化落地,既為產業發展打開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更為城市空間的利用帶來了新的思路與模式。
再如,對智駕行業而言,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賽事期間密集的人流、車流,對自動駕駛來說,既是實戰考驗,檢驗產品的可靠性,同時也是品牌宣傳窗口,借助賽事曝光提升了公眾認知。
“科技創新是火,實體經濟是炬。”廣州站第50棒壓軸火炬手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感慨,當前人們正步入一個物理世界與人工智能全面融合的新時代,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將越來越智能,將讓世界更加美好。
正如賽事催生的各項需求,將進一步拉動產業,更讓體育與科技的融合,成為廣東推動產業創新、服務美好生活的新實踐。
打通全運IP全鏈消費
“你買十五運會盲盒了嗎?”這可能是大灣區年輕人最近的問候語。
以中華白海豚為原型的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憨態可掬,衍生出毛絨公仔、盲盒、徽章、冰箱貼等多款特許商品,和全運會賽事一同成功出圈。
“全運會有自己的‘Labubu’。”在廣州讀大學的劉莎一口氣買了兩套盲盒,她告訴南方財經記者,想抽到三國醒獅係列盲盒的隱藏款,可以挂包上去很多地方打卡拍照。
全運IP的影響力不止于此。很多人原本為一場賽事而來,卻開啟了一段旅遊。
一切的起點,是一張兼具多重價值的賽事門票。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對外發售約500萬張門票,憑票可享受部分景點免票、住宿及公交優惠,甚至附贈消費券、滿減券。
粵港澳三地聯辦賽事,順勢帶動了跨區域消費。“一程多站”全運主題遊,串聯起賽事場館、城市地標、特色美食與文化體驗點。
廣東21個地市各展所長,不論是茂名以山海特色開展定向賽事,還是汕頭借衝浪運動打造產業符號,體育像是城市發展的新支點,撬動起整條消費鏈。
“籃球之城”東莞,憑借冠軍口碑吸引超10萬人次觀看國家級籃球邀請賽,直接拉動消費超2億元;“賽事之城”深圳,在亞乒聯盟亞洲杯期間,大運天地中央廣場單日最高人流量突破5萬人次;“龍舟之鄉”佛山的疊滘龍舟賽,更是吸引近百萬觀眾現場觀戰。
數據印證了這一消費熱潮:今年前三季度,廣東省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零售額同比增長32.2%。體育正成為提振消費的重要抓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體育學院院長李元向南方財經記者表示,提振消費並非簡單讓大眾“多花錢”,而是要讓消費更有質量、更有信心、更可持續。
十五運會帶動的體育消費,恰好兼具社交、教育、文化等多重屬性,不僅黏性強,更有著綿長的產業鏈。從21個地市的體育特色挖掘,到全運主題遊的文旅深度融合,再到特許商品的持續熱銷,每個環節都在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而這種可持續性,正是擴大內需所需要的核心動力。
跳出“讚助”找“夥伴”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一直植根于廣東的發展基因中。
以廣州舉辦過的兩屆全運會為例,都在市場開發上取得過突破。
1987年六運會,廣州率先打破政府單一運作模式,開創性推出會歌、電視轉播、體育彩票,讓廣告首次走進全運會賽場內外,為賽事市場化按下“啟動鍵”;2001年九運會,創新網上注冊、網上火炬傳遞,完成全運會電視轉播權有償轉讓,更首次以公司化運作推進市場開發,為體育賽事與市場經濟的融合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種敢闖敢試的市場辦賽,在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十五運會上,得到了全面延續與升級。
先以區域協同和開放共享為核心,場館只改造不新建、不建全運村。超90%的場館依托既有設施進行升級,讓賽事運營和賽後利用可持續。同時,三地協同辦會,降低單城辦賽壓力,拓展不同市場開發模式。
再是招商規模創下新高。截至今年6月,已簽約及可簽約讚助企業覆蓋21個類別,讚助總金額逼近16.5億元。眾多企業的積極加盟,為賽事籌備注入強勁動力,更深化體育產業鏈融合與產業集聚。
讚助類別和參與企業也頗具多樣性。十五運會中,體育服裝、火炬、獎牌、禮儀服飾等多個核心類別,首次實現全額讚助;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首次聯合讚助,打破行業壁壘形成合力;周大福、巴斯夫等港資、外資企業主動入局,凸顯粵港澳大灣區獨特的區位優勢與開放活力,讓賽事招商展現區域合作效能。
在廣東看來,辦賽事,就是辦城市。這一發展理念,跳出了傳統政府辦賽框架,不止找讚助商,還找合夥人。
今年2月,廣州推出“城市合夥人”計劃,超越傳統讚助模式,將企業角色從單純的賽事讚助方,提升至與城市發展共生共贏的產業升級戰略層面。
截至目前,兩批 29 家合夥人悉數亮相,涵蓋金融、物流、科技、文旅等多個關鍵領域;合作模式更細分出戰略合作夥伴、超級合夥人、城市夢想家三個層次,分別對應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小微企業,實現不同規模、不同領域企業的參與。
十五運會的辦賽邏輯背後,是廣東政企聯動的新型關係。
大灣區城市通過與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產業升級等領域的合作,將吸收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綜合競爭力,讓賽事紅利轉化為城市發展的長久動能。
“全運會不僅要成為高水平的競賽平臺,更要打造全新的‘全運經濟’概念,通過全運會帶動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譚建湘的觀點,點明了新時代全運會的核心價值——讓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與市場經濟深度融合、碰撞火花。
策劃出品|學習經濟工作室 粵港澳政經新聞工作室 21創意工作室
總策劃|鄧紅輝 賈肖明
執行統籌|丁青雲 杜弘禹
記者|黃欣然 李香香 譚硯文
編輯|譚婷 張雅婷
設計指導|林軍明
可視化設計|王冰
(作者:譚硯文 編輯:蔣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