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重慶:數智賦能,人才服務“一鍵響應”

2025-11-09 09:51: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我才到永川不久,還不太清楚具體政策,補貼竟然就主動找上門來了!”前段時間,重疆無人機科技(重慶)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劉長青接到一通來自重慶市永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電話,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自己達到了永川青年人才補助的要求,只需提交個人信息,就能享受補貼。

  這令劉長青喜出望外:“申請也非常便利,我花幾分鐘上傳相關的證書材料,前後不出一個月就通過了審批!”

  讓政策直達人才,讓人才快享政策,去年僅青年人才補助這一項,永川區就為18名首次來永入職的人才提供了靠前服務和快速認證。同時,推動“永川人才政策22條”切實落地,還有更多在永人才享受著高技能人才培育獎勵、“圓夢永川”項目資助等政策直達快享的便利。

  每年來永就業的人這麼多,如何快速篩選、精準對接?永川區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勇道出了其中的關鍵——大數據和智能化。

  “以數字化變革為引領,將人社部門數據全量匯集,整理出學歷、專業等多個維度,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算力’代替耗時費力的‘人力’來打通政策兌現的‘最後一公里’,政策與人才的匹配更高效了。”李勇說,通過數據跑腿、政策找人,越來越多來永、留永的人才體驗到了政策服務的貼心。

  不僅是永川區,重慶以“渝才薈”作為全市人才服務的數字總樞紐,打通全市21個部門的政務數據,在避免信息反復填報弊端的同時,以“智配”推動人才政策直達快享甚至免申即享。

  “借助大數據篩查,沒想到人才港竟然主動為我們送來了研發工程師!”在重慶數智產業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重慶雲端映畫影視科技的視效總監張常分享著當地人才服務帶來的驚喜。

  “永川這些年大力發展科技影視生態,落地了大數據產業園以及重慶數智產業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還出臺了一批人才扶持政策,吸引力很大!”張常說,友好的人才關懷氛圍使他在2020年第一次來到永川就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然而,2023年公司孵化成立之初,張常遇到一個難題——要組建團隊,關鍵技術人員從哪兒來?

  “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需要和路線賽道,還沒等公司向人才港提出具體需求,‘投遞人才’的服務就主動找上門來,為我們對接了合適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工程師。”張常說,人才港這些前置的服務讓自己和公司在創業初期少走了不少彎路。

  在重慶數智產業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駕駛艙”,海量數據揭開了人才服務提檔升級的奧秘。供給側板塊中有近7000名當地的認定人才信息,緊缺人才崗位等在需求側板塊分類分條呈現……貫通重慶雲谷大數據產業園、重慶數智產業人才創新創業服務港、永川國家高新區等園區的人力資源和需求正源源不斷匯總至眼前的“駕駛艙”大屏上。

  “除了人才港主動挖掘,我們每個月還會提交一次用人需求,與駕駛艙中的海量數據匹配後,合適的人才信息就會送上門。”張常表示,精準的人才推送能節約初創企業的各項成本。

  當前,永川僅通過重慶市大數據產業人才聯盟連接的成渝地區132所高校、417家數字經濟企業以及60余家社會平臺,每年就有超5萬人的數字經濟人才資源儲備供企業匹配。而依托“渝才薈”數字應用平臺提升人才供需對接效率,重慶全市已基于社保等數據信息歸集314萬人才數據,建立智能匹配模型,今年以來支撐企業引進人才2.2萬人。

  “不僅是創業所需的人力資源,我們還細化企業技術需求清單、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清單等‘六張清單’,依托‘渝才薈’數字應用平臺為人才聚合了技術攻關和創新需求發布、項目申報、科研經費支持、供需對接、企業開辦等全周期扶持。”李勇說,各方資源數據一齊“跑起來”,綜合需求“一鍵滿足”,人才才能在創新創業路上“加速跑”。

  “打開‘渝才薈’,不少事業發展和個人生活的服務都能便捷觸達。”簡單劃拉一下手機,張常的指尖就閃過不少服務功能的圖標。

  截至目前,以數智化重塑人才服務體係,重慶已將分散在各部門的人才引、育、留、用服務集成為“渝才薈”的線上功能,服務人才73萬人次,人才整體滿意度超過99%。

  (本報記者 張國聖 黃漢鑫 李宏)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