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藍天在召喚

2025-11-11 13:14: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太原11月10日電題:藍天在召喚

  新華社記者劉濟美、高玉嬌

  歷史的時針,指向一個特殊節點。

  2025年11月11日,人民空軍成立76周年紀念日。站在此刻,回望歷史、眺望未來——

  上一場勝利,已經凝固成輝煌的戰史。抗美援朝戰爭中,年輕的人民空軍擊落擊傷敵機425架,創造了世界空戰史上的奇跡。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在進行模擬訓練(2025年11月2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下一場勝利,祖國的藍天正對人民空軍官兵發出召喚。

  衝鋒,需要先鋒。對于被人民空軍表彰為“‘空天先鋒’集體”的空軍航空兵某旅來說,正處在這樣的歷史關頭。

  誰是明天的英雄

  第一次走進空軍航空兵某旅時,馬驍只有25歲。那時,為了飛上夢想中的機型,他來到這支英雄部隊。

  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在進行模擬訓練(2025年11月2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來到這里的“第一課”是到旅歷史展覽館學習。一片靜靜擺置的美F-86飛機殘骸向後來者們講述著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抗美援朝戰爭中,這個旅的前身部隊2次入朝作戰,在飛行員人均飛行時間只有20多個小時的情況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取得擊落擊傷敵機67架的輝煌戰績。

  “我們為何不畏強敵?”擊落美國空軍“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的飛行員韓德彩說,“因為我們身後是一個嶄新的中國,是一個醒來的民族。”

  為了守護“嶄新的中國”,這個旅在歲月的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

  “李世英中隊”,在自己飛機未被擊落、人員無一傷亡的情況下,取得擊落擊傷敵機14架的輝煌戰績,榮立集體一等功。

  飛行前,空軍航空兵某旅機務人員做最後準備(2024年12月31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房福堂,為掩護戰友,駕機衝向敵機群,與敵機戰鬥到最後一刻,最終壯烈犧牲。

  宋義春,在對燃油耗光的戰機實施迫降搶救時,為了避開機翼下的漁民,和戰機一同墜入了大海。

  在空軍航空兵某旅的歷史展覽館中,至今懸挂著一面中朝人民空軍聯合司令部、政治部授予的獎旗,上面題寫:“發揚榮譽,保持榮譽”。

  穿越歷史的長空,誰是明天的英雄?

  “英雄,不僅要流血犧牲,更要能為人民贏得勝利。”馬驍說,這是一代代飛行員需要用奮鬥實踐的人生課題。

  空軍航空兵某旅開展超低空山谷突防演練(2025年6月23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當“青春”與英雄“相遇”,血脈,滋養著一代代後來者——

  馬驍,如今已經走上這個旅的領導崗位,作為一支英雄部隊的傳承者,他感到無上的榮光,也感到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屈炎晨,年輕的飛行副大隊長,一直把打出“14:0”戰績的“李世英中隊”當作榜樣。如今,他已經數次在春節時執行戰備值班任務,守護機翼下的萬家燈火。

  劉濤,“00後”飛行員,剛來時,望著旅歷史展覽館里陳列的犧牲前輩照片,他默默攥緊拳頭。現在他已經成為可以升空作戰的新生力量。

  初冬,寒意隨風起。

  但在這個旅的駐地——一座遠離城市的小村莊里,每名官兵心頭都洋溢著與時代同行的幸福感。

  “我永遠忘不了執行海上警巡任務時,從高空俯瞰到的祖國領海,那是一片純凈的蔚藍。”對于馬驍來說,他的幸福感來自于駕駛著自己夢想中的飛機守衛祖國藍天。

  飛行大隊長楊耿權至今保存著兒子5歲時的畫作:一架藍色的飛機在雪白的雲朵中穿行,旁邊是用拼音寫成的:爸爸,起落平安。

  “讓我們的下一代永遠生活在和平安寧中,就是我們奮飛的意義。”楊耿權說。

  加速,再加速

  這是一支“傳統”的部隊。人民空軍成立之後僅一年多,這支部隊便由陸軍調整組建而來,他們組建即參戰,忠誠奮飛74載。

  這又是一支“新潮”的部隊,在這里,空戰可能發生在虛擬空間,“虛與實的辯證法”是飛行員們討論的熱詞。

  “傳統”與“新潮”之間,正映射著一支英雄勁旅順應時代之變的加速發展。

  陽光刺破雲層,給遠山鍍上一層金邊。

  空軍航空兵某旅展開對地攻擊訓練(2025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坐在戰鬥機機艙內,飛行員孫林豐等待著進行改裝考核的最後一項考核課目。如果能夠順利通過,他將獲得夢寐以求的某型戰鬥機飛行戰鬥資格。

  一聲令下!拉升、撥桿、加力……孫林豐駕駛戰機一飛衝天。

  “不錯!人是‘新手’,操作很‘老道’。”指揮室里傳來對他的評價:各種操作信手拈來,戰機微小反應能及時感應,能夠敏銳抓住“對手”漏洞擴大己方優勢。

  年輕飛行員孫林豐的“老道”,源于這個旅里的模擬訓練室。在那里,基礎模擬器、戰術模擬器、空中加油模擬器……各型功能各異的模擬器成為飛行員們熱捧的對象。在真正升空前,孫林豐已經在這里積累了足夠的“航時”經驗。

  實際上,隨著科技迅猛發展,利用虛擬環境提升訓練效益,已成為世界各軍事強國的共識。

  空軍航空兵某旅開展實戰化飛行訓練(2025年1月2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航空兵是空軍主戰兵種,飛行員更是刀尖中的刀尖。”模擬訓練室工程師段令介紹,飛行員培養的速度某種程度上映射著航空兵戰鬥力生成的速度。

  加速,再加速!翻閱這個旅的飛行員培養記錄冊,有了模擬訓練作為“孵化器”,“加速”的節拍躍動其中:飛行員培養周期不斷縮短,培養質效不斷提高,向空軍部隊輸送大批飛行骨幹苗子。

  “模擬訓練不是虛擬訓練。”楊耿權說,模擬訓練在打造戰場環境、探索戰術戰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應對現代戰爭,“模擬”是達到“真實”的有效途徑。

  厘清“虛擬”和“真實”的辯證法後,一條“高質量、高效益、低成本、可持續發展”的戰鬥力建設和運用路子逐漸走開——

  一場備受矚目的聯合演習拉開帷幕。

  俯衝、潛入……混亂局勢中,一架戰機按計劃蟄伏于山谷進行超低空飛行,突破“敵”雷達陣地,對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後全身而退……

  指揮所內,響起一片掌聲——這標志著,他們此前在模擬訓練中研究的新戰法,得到了實裝實飛的驗證。

  空軍航空兵某旅開展空中實戰化訓練(2025年1月2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從“簡易機電”練基本動作,到“計算機倣真”練操作程序,再到“組網互聯”練戰術戰法……踏著人民空軍建設發展的步伐,這個旅不斷推進模擬化、網絡化、對抗性手段建設,在上級組織的演習中,實現某型目標“六打六中”。

  “在人民空軍的發展歷程中,模擬訓練與飛行訓練相伴相生。”空軍參謀部田野告訴記者,大強度、高逼真、規范化的模擬訓練,已成為加速空軍部隊戰鬥力生成的有效途徑。

  下一場勝利

  短短幾分鐘,汗水就濕透了馬驍的衣服。

  這一次,他的“對手”是AI。

  這個曾經飛過5型戰機的優秀飛行員坦言,他感到AI具有極強的壓迫感、巨大的攻擊欲望和“從不犯錯”的穩定性。

  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在每一名官兵心頭敲響催徵的鼓點。

  唯有向新突破!之後不久,AI自主空戰模擬器被引入旅里的模擬訓練室。

  “AI自主空戰係統具有很強的自我學習和提高能力,可以把與飛行員對戰的數據進行整合,通過學習飛行員空戰技巧,完成自我升級優化。”馬驍介紹,它吸取全旅飛行員的優點,逐漸成為一名“全能”的“對手”。

  這樣的“對手”倒逼飛行員們不斷創新戰法,推動多個實戰化課目取得新突破,飛行技術得到新躍升。

  空軍航空兵某旅開展空中實戰化訓練(2025年1月2日攝)。新華社發(譚巳成 攝)

  “黨和人民把武器裝備交到我們手中,我們對武器裝備的掌握夠不夠透?對敵情的研究理解夠不夠深?對戰術戰法的探索創新夠不夠強?”楊耿權告訴記者,時代飛速發展的脈動,帶來的強烈憂患意識,牽引著每一名官兵。

  從單個飛行員培養,到戰術戰法創新,再到與AI對抗訓練……所有的變化,指向一個關鍵詞:勝戰。

  下一場戰爭什麼時候開始?是什麼樣式?

  創新求索,一連串的問號拉直的過程,就是從勝利走向下一場勝利的過程。

  時間,終將給奮鬥以答案。

  站在今天的歷史節點上,展望建軍百年,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仍在加速。

  面對未來空天一體、信息主導的作戰樣式,這個旅瞄準實戰需求,抽調骨幹組建“研戰中心”,研究潛在對手,探索克敵制勝的新招法;參與模擬訓練架構由單一兵種向多兵種聯合、作戰能力體係更加集成的實踐探索。

  “我們不僅要研究今天的戰爭,也要研究未來的戰爭。”這個旅的指揮員告訴記者,求索永不停息,讓“未知”變“已知”,唯有靠勇氣和智慧才能打贏未來戰爭。

  70余載守護,70余載奮飛。

  朝陽從地平線躍起,晨曦照耀著列隊行進的飛行員們,一次新的起飛即將來臨。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