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堶22類場景 加快培育和開放!
無人機、無人車、會格鬥的機器人……“黑科技”如何早點日照進現實?作為連接技術和產業、打通研發和市場的橋梁,“場景”這個新詞,怎麼就成了“熱詞”?近日發布的《關于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推動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的實施意見》,首次在國家層面對場景培育開放進行係統部署。如何看待這份《實施意見》的重要性?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些什麼?《新聞1+1》連線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王琛偉、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李志起,帶來解讀分析。
《實施意見》出臺的背景考量是什麼?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偉:應該說這個《實施意見》的制定出臺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是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之後,首個納入國務院常務會審議的一個重磅文件。伴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場景”越來越成為深化市場準入、創新要素資源配置、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推動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抓手,也是一個重要的政策工具。
二十屆四中全會這里面有五處提到“場景”這個詞,應該說把“場景”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出臺這個文件,具有重要的戰略性、引領性,也是係統性、前瞻性部署了場景培育開放和新場景大規模應用重點工作。
如何定義“高價值小切口”場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偉:高價值首先它有用,能夠促進新技術、新產品轉化成為現實的一些產業化的應用,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第二個它具有可推廣、可復制的特點。再一個它能夠通過場景培育開放,形成一些規律性的發展新模式、新的體制機制等。
場景並不是高大上的東西,場景就在我們身邊,比如說生活中的一些小的事件,再比如說生產中的一些關鍵的環節。例如低空經濟中用低空飛行來進行短途運輸,用低空飛行來進行高空拍攝,再進行旅遊觀光,這都是非常具體的小切口。
中央和地方在落實政策的過程中
怎樣去分工?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琛偉:應該說場景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它有融合性,是不同領域的新技術,都共同融合到一個新的場景中來,所以涉及各領域、各區域、各部門不同的主體進行協同推動。文件中特別強調要讓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央企國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讓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己特殊的優勢來進行場景創新,產生一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怎麼讓中央企業主動開放場景資源?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 李志起:過去的場景資源主要是在政府,還有國企央企手里面,要想讓民營企業能夠更好地參與,我覺得:
第一是要搞一種陽光下的準入機制,也就是場景資源要讓民營企業能夠看得見,能夠摸得著。這就要對外公開去發布場景清單,還有申請的流程,讓廣大的企業確實有機會能夠參與進去。
第二就是場景一定要有市場化的機制,能夠讓民營企業參與後有收益,民營企業最害怕的就是只讓幹活、不讓掙錢。沒有一個可持續的回報模式,民營企業是不敢進入場景創新的工作當中的。
第三就是反過來說對于國有企業,我們要推出包容審慎的,包容性比較強的容錯機制,不要只看到失敗的風險,也不要單純用財務指標去考核場景建設的任務,而更多要看它對產業的帶動能力,以及它的技術上是否真的有突破,能不能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商業模式。
只有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民營企業才能放心大膽地進去和國企、央企,一起去共舞。
加快場景培育和開放
如何建立盡職免責的管理模式?
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 李志起:任何一種新技術,或者是新產品、新業態,在進入市場的過程中一定有失敗的風險,誰也不能打包票,每一種技術它就是一帆風順的,沒有任何風險的,那在這個過程當中審慎兼容就是我們要勇敢去面對可能失敗的風險,甚至要做好為失敗而買單的準備。
只有這樣,我們的國企才敢于開放創新場景,釋放資源來促進行業的變革。那民營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可能會面臨失敗的風險,那麼我們的銀行、金融機構,也不能因此對民營企業一棒子打死,所以這里面無論是政府,還是金融機構,還是全社會,對于創新這件事情一定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讓一個技術不但能夠進入試驗場,也能夠變成一塊試金石,甚至做好了它還能變成一個加速器,這正是國家把場景當資源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