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文化評析】“科技+文化”點亮全運會

2025-11-13 10:0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文化評析】

  作者:王丹

  智能人形機器人叩響古樂,醒獅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里“蹦迪”,英歌鑼鼓“撞”上全息投影,龍舟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劃”入觀眾席……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科技與文化激情碰撞,驚艷四座。

  這場獨特的視聽盛宴,讓人們沉浸式體驗到傳統文化的浪漫與溫情,也真切觸摸到科技創新的強勁脈搏,更深切感受到中華文明從傳統走向創新的強大生命力。開幕式上多個精彩視頻片段在網絡上熱傳,網友們在評論區留下“太燃了”“堪稱完美”等稱讚。

  其實,從精彩絕倫的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到有智能機器人登場“扭秧歌”的蛇年春晚,再到壯觀特效加持下詮釋“中國式浪漫”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我們已不止一次領略過“科技+文化”的非凡魅力。這次十五運會開幕式依舊收獲如潮的關注,不僅說明兩者融合創新之路無止境,也說明人們對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感悟中國故事之美有著旺盛需求與強烈期待。

  如果要問這些創新探索做對了什麼,那麼最核心的答案就是:做到了科技與文化的水乳交融。這不是傳統文化符號的簡單拼接與堆砌,而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與價值的深度挖掘,並在科技的助力下進行讓人耳目一新的表達。經科技的“點亮”,傳統元素“變身”為多種形態,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也被更多看見,強大的感染力被激發出來。當更多的心門被叩響,一顆顆守護傳統文化的種子便得以廣泛播撒,並蓄積起賡續傳承的澎湃力量。

  拿十五運會開幕式來說,虛擬技術助力打造文化體驗場景,智能人形機器人成為“古今對話”的參與者,這些表達方式無疑是充滿新奇感和未來感的,也更能拉近公眾與文化的距離,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精神共振。在十五運會開幕式鮮活的敘事下,人們讀懂了醒獅背後的驅邪祈禱、鰲魚背後“獨佔鰲頭”的祝福以及英歌所傳遞的勇猛仁義。借由這些共通且可感可知的文化表達,人們都讀出了其中蘊含的身份歸屬感與民族自豪感,讀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而這,不正是對開幕式“圓夢未來”主題最生動的詮釋嗎?

  科技對文化表達的賦能不斷突破我們的想象,並制造出更多驚喜。如何提高傳統文化敘事中的科技含量,讓科技不僅是創新表達的一種工具,而且是涌動創意的一泓清泉,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的課題。科技創新的腳步一刻不停,創新應用也在加速迭代。作為文藝創作者,唯有不斷加強學習、銳意創新,提高駕馭科技的能力與水平,方能推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

  開創文化創新新局面,自然要擁抱科技浪潮。但也別忘了,內容是永遠的靈魂。激發傳統文化活力,創作者應保持更深沉的文化定力,不急躁不盲從,舍得下功夫深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意蘊,持續開掘其中的現實價值。在此基礎上的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激活歷史、對話未來。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13日 03版)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