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經濟隨筆:一杯咖啡里的中國大市場
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新華社經濟隨筆:一杯咖啡里的中國大市場
新華社記者王雨蕭、周蕊
一杯咖啡,能勾勒出怎樣的經濟圖景?
從雲南綿延百萬余畝的咖啡種植園,到上海梧桐樹下香氣氤氳的創意特調;從昆山智能工廠里精準控制的烘焙曲線,到“Z世代”社交平臺上跳躍的咖啡文化……這杯最初的西方“舶來品”,已深度融入國人日常生活,折射出中國大市場的萬千氣象。
一杯咖啡,可以窺見中國市場潛力之大。
自2010年起,中國的咖啡消費量以年均超15%的速度增長,遠超過全球年均約2%的增長率。目前,全國咖啡相關企業現存量超25萬家,僅今年前10個月的注冊量就超過去年全年。
市場之“大”,不僅體現在增速,更在廣闊的空間。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咖啡產業規模超過3000億元,咖啡人均年消費量達到22.24杯。和歐美、日韓等市場相比,我國咖啡人均消費量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也意味著未來國內咖啡消費市場有較大的增長潛力和空間。
“中國的咖啡市場潛力巨大。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就有更多機會被世界看見。”不久前在上海舉行的第八屆進博會上,一名來自巴西的咖啡商這樣評價。
今天,漫步在中國城市街頭,既有星巴克等國際咖啡巨頭,也能看到瑞幸、庫迪、Manner等咖啡“新勢力”。除了隨處可見的連鎖品牌,風格迥異、主打個性化的主理人咖啡館和精品咖啡館,也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冬陰功美式、黑松露Dirty、甘草“中藥特調”……層出不窮的風味創新,精準捕捉著多元化消費需求,也彰顯供給端的創新活力。
創新不止于產品本身,也意味著消費場景向多元延伸。
在上海徐匯,咖啡館白天是可以閒聊聚會的“第三空間”,夜晚則變身為Live band清吧;在雲南保山,遊客專程前來打卡,只為體驗芒寬“火燒咖啡”的獨特儀式感;在貴州省荔波縣,你可以坐在200多米高的懸崖邊,一邊品咖啡一邊俯瞰原始森林……一杯咖啡,正與更多場景相融,重構消費的時空和內容。
咖啡業態向“新”,背後是中國消費結構的深刻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商品消費經歷了排浪式發展。隨著人均GDP連續攀升,國內需求正從“物質型”消費,轉向更注重提升生活品質的“服務型”和“體驗型”消費。人們越來越關注商品和服務所承載的文化內涵、社交體驗和情感共鳴。
“咖啡+音樂”“咖啡+文旅”“咖啡+運動”“咖啡+非遺”……人們購買的不只是一杯咖啡,更是一段情緒體驗、一個文化符號、一種生活方式。這也啟示我們:未來,精準洞察消費“心”需求,推動更深層次的場景創新和服務升級,既能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能激活潛在消費意願,為內需增長注入新動能。
消費端擴容升級,正不斷帶動國內咖啡產業體係日益成熟和不斷拓展。
走進位于上海的虹橋國際咖啡港,生產、研發、直播、設計等全生命周期企業,構建起“從種子到杯子”的完整產業生態;江蘇昆山憑借強大的制造業基礎,聚“豆”成“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千億級咖啡產業;在跨境電商平臺,產自中國的智能咖啡機等產品暢銷海外……
從消費終端到全鏈協同,從原料產地到創意中心,中國咖啡產業正在實現從早期“跟跑”到更多領域“並跑”,再到細分賽道“領跑”的重大跨越。
不只是咖啡經濟。放眼全國,從首發經濟、冰雪經濟,到賞花經濟、銀發經濟,不斷升級的消費期待,正催生更多新業態、新藍海;LABUBU風靡全球、《哪吒2》掀起觀影熱、“蘇超”“浙BA”點燃文旅新動能……供給側的持續創新,進一步激發更為廣闊的消費需求。“供”與“需”之間的良性互動,正在更多行業和領域生動上演,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
小小一杯咖啡,映照出中國大市場的蓬勃活力和廣闊空間。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從“夠不夠”到“優不優”,14億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通過一杯杯咖啡、一次次消費,轉化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