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新質生產力正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

2025-11-14 19:3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被置于首位。“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被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創新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之一,為全球南方國家推進現代化提供重要經驗借鑒。

  “這種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使中國經濟具備強大的適應力與競爭力”

  “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在“量”上接連跨越新關口,在“質”上持續實現新突破。馬來西亞東盟共享發展總商會會長鄭修強日前參觀了包括浙江強腦科技在內的科技企業、阿里巴巴數字生態創新園等。他表示:“中國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進步令人驚嘆。這些高科技企業和創新園區展現了將創新轉化為市場價值的綜合能力。良好的創新環境形成強大的人才引力磁場,在這樣的創新氛圍下,人才自然匯聚,創意持續迸發。”

  “當前,中國已經在綠色發展、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領域躋身世界前沿,尤其在動力電池技術方面成為領軍者。”歐洲絲路智聯促進會聯合創始人、董事于爾根·克魯特今年來華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還參觀了位于河北保定的新能源汽車工廠,感受到中國在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雄心與實力。作為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歐洲學者,克魯特對“十四五”時期中國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蓬勃活力印象深刻:“中國對未來科技領域持續大規模投資。這種面向未來的戰略眼光,使中國經濟具備強大的適應力與競爭力。”

  柬埔寨仙女電視臺內容總監亨·索萬表示:“在雲南,高山間的風電機組迎風旋轉,清潔能源被送往千家萬戶;在華為公司,科研團隊專注攻關,從5G通信到雲計算不斷取得新成果;在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中國專家利用衛星遙感和大數據,為跨境水資源管理提供科學支持……這些場景讓我體會到,新質生產力正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我看到了一個充滿創新活力、不斷突破自我的中國。”

  “中國不僅是制造業大國,更向世界級創新中心邁進”

  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境內的龍江幹流上,一座高達100多米的壩體巍峨矗立,滔滔江水通過泄洪閘傾瀉而下。在山體另一側,成片的光伏板沿山體鋪設,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銀光……今年9月,2025“一帶一路”媒體合作論壇中外媒體聯合採訪團走進龍江水利樞紐,得知這座電站採用“水光互補”先進技術、每年向電網輸送約8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時,外方嘉賓發出陣陣讚嘆聲。

  “採用‘水光互補’、智慧電網、特高壓等先進技術,源源不斷的綠色電力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生產生活需求,這是中國以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發展的縮影。”《哈薩克斯坦實業報》總編輯謝里克·科爾茹姆巴耶夫表示,“從深空探測項目相繼實施到全球首個6G試驗網絡建成,再到北鬥衛星導航係統及國產大飛機商業應用,中國不僅是制造業大國,更向世界級創新中心邁進。”

  索萬表示,中國的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各展所長。東部地區聚焦高端制造與數字產業,中西部地區積極發展新能源、新材料,形成協調發展的創新格局。中國完善科研體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為創新者營造更加包容開放的環境。他表示,2024年中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充分體現新質生產力為發展帶來強勁動能”。

  在浙江杭州余杭區的夢想小鎮,加拿大“洋創客”尼克·米切爾說,十幾年間,他從一句中文都不會的“老外”,成長為行業創業先鋒,離不開中國鼓勵創新創業的濃厚氛圍。回顧自己的創業之路,尼克深有感觸:“中國政府幫我們解決了很多困難,提供了不少實實在在的支持。”

  “不僅推動自身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經濟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歷史機遇,提升國家創新體係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佔科技發展制高點,不斷催生新質生產力。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將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作出重要貢獻。

  西班牙知華講堂基金會副主席瑪爾塔·蒙托洛表示,中國成功地將科技創新、產業轉型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向世界證明只要堅持不懈、團結協作、科學規劃,就能夠實現極具深遠意義的目標。“在明確、持續的政策引導下,中國不僅推動自身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全球經濟穩定作出重要貢獻。”蒙托洛說。

  “中國持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持續發力。”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伊曼紐爾·馬坦博近兩年多次到訪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中國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通過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研發投入、培育創新文化,不斷激發社會創造活力。”馬坦博說,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係,是全球能耗強度下降最快的國家之一。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發展,正是中國綠色產業政策和市場應用深度融合的例證。

  索萬表示,中國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中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包括柬埔寨在內的東盟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機遇。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經驗,將為包括柬埔寨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創新驅動與開放合作相結合,不僅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密碼,也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希望與信心。”索萬說。

  (本報記者于景浩、劉軍國、牛瑞飛、白元琪、顏歡、鄭翔)

[責任編輯:房琳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