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人民體談:舞獅入全運,一場傳統文化的“醒”與“興”

2025-11-17 16:12: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字號

  獅頭高昂,採青納福。舞獅首次亮相全運會舞臺,當色彩艷麗的醒獅在全運會賽場上騰躍翻滾,當觀眾的喝彩和掌聲不斷響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項體育比賽,更是民俗表演到全民健身項目的華麗轉身。

  “醒”之底蘊,是千年傳承的文化根脈。舞獅運動,特別是南獅(醒獅),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宮廷獅子舞,歷經明清時期對嶺南戲曲、武術元素的吸收融合,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風格。醒獅文化始終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開業慶典、節日祭祀,處處可見其矯健身影。

  2006年,獅舞(廣東醒獅)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如今,南京連續舉辦世界華人獅王爭霸賽,澳門有“獅王爭霸國際賽”,佛山南海區的“黃飛鴻杯”獅王爭霸賽,更是連續多年成為國際獅藝交流平臺。在佛山樵北中學,醒獅已融入體育課的步法遊戲、音樂課的鼓點口訣、德育課的“獅禮”傳承。這種將傳統文化“基因式”植入教育的方式,讓文化傳承有了最年輕的載體。

  從電影《黃飛鴻之獅王爭霸》到《雄獅少年》係列,優秀影視作品和娛樂化表演相結合,以現代審美激活傳統符號,為醒獅吸引了無數年輕擁躉。

  南獅賽場上,一頭頭色彩艷麗、姿態靈動的醒獅,在“高樁”“青陣”間騰躍翻滾,完成“採青”。當東道主廣東隊在全運會摘下南獅一等獎,當粵港澳聯隊展現協同風採,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競技水平的較量,更是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彩呈現。

  “興”之啟示,提供傳統文化復興的可行路徑。舞獅成功轉型的影響遠遠超出舞獅項目自身,它為其他傳統文化的復興提供了寶貴參考。其一是拒絕“標本化”保護。傳承不是將老物件“束之高閣”,而是要在與大眾互動的創新中保持生命力。第二,摒棄“快餐式”開發。尊重內在外在客觀規律,讓市場和時間來檢驗效果。第三,是構建“立體化”生態。從校園基礎到文藝創作,從民間實踐到賽事提升,需要構建一個相互滋養的可持續生態係統。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醒獅,在新時代的中華大地上舞得愈發歡騰。舞獅比賽首次進入全運會是舞獅文化發展的新起點。期待更多傳統文化項目能從舞獅的“成功密碼”中汲取智慧,在堅守本真中勇于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舞臺上,舞出更加精彩的“中國式浪漫”。

[責任編輯:李響]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