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做大做強綠色發展引擎(評論員觀察)

2025-11-18 19:33: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讓政府有力主導、企業積極參與、市場有效調節、群眾廣泛受益,有助于激發全社會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發展林下經濟,壯大林草產業。”從去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到今年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再到納入“十五五”規劃建議,林下經濟、林草產業為什麼受到如此多的關注?

  看數據。2024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10.496萬億元,並形成木材加工、經濟林、森林旅遊、林下經濟4個產值超萬億元的支柱產業。推動“兩山”理念轉化,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林下經濟和林草產業成為重要抓手。

  析機理。以往一段時間,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存在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嚴格保護、大力培育、合理利用林草資源,做精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我國在統籌生態美與百姓富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林下經濟、林草產業發展成績單可圈可點,靠的正是促進發展理念革新、發展方式創新,做大做強了綠色發展引擎。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築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推動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理念是先導。曾經,一些地方談及綠色低碳轉型,“陣痛”是一個繞不開的詞。這一方面是由于粗放發展模式存在慣性,另一方面是因為綠色發展動力機制尚未成熟。如今,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不僅在理念層面直抵人心,更實實在在融入治理實踐和發展場景中。逐綠前行、因綠而興,理念一變天地寬。

  權益是基礎。綠色發展方式能否持久、穩固,取決于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否順暢。北京出臺技術規范,科學量化生態服務價值;山西健全機制,推動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轉化交易;福建廈門探索垃圾分類碳交易,讓居民從綠色生活中獲益……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生態補償機制,讓政府有力主導、企業積極參與、市場有效調節、群眾廣泛受益,有助于激發全社會參與綠色發展的積極性。

  政策是保障。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能為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支撐。在浙江安吉,竹林碳匯改革、創新碳匯收儲機制讓“竹林空氣”變為真金白銀。在江西資溪,林業經營收益權證既穩定了經營者預期,也解決了融資難題。“兩山”理念轉化的正向循環在改革和政策的護航下更加通暢,為產業向好注入源頭活水。

  當前,綠色發展在制度、標準、利益格局等方面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比如碳市場交易規模與活躍度仍有提升空間,有的生態產品試點探索尚不成熟。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展前進的過程,“十五五”時期,我們還需要持續深化改革、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

  森林糧倉護航糧食安全,新能源汽車優化出行方案,綠色消費成為時尚潮流,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係越來越壯大……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中國號巨輪的發展動能將更加強勁。

[責任編輯:滕丹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