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全”時刻堶在大灣區 馬為啥越跑越快?
粵港澳大灣區雖然沒有遼闊的草原,卻不妨礙高手們在這里縱馬馳騁。令人想不到的是,每周平均有上百匹次來自廣州從化的良馬,頻繁跨境往返于內地和香港兩地之間。
“千里馬”成大灣區“常客”
第十五屆全運會馬術項目在深圳光明國際馬術中心舉行,馬術等項目在大灣區有深厚的基礎,同時也“吸粉”無數。不少香港市民天還沒亮就動身跨境,來深圳看比賽。
來自香港的觀眾梁蚑嫻說,她早上6點從香港的家里出發,7點就到光明國際馬術中心看比賽了。同行的夥伴羅健南告訴我們,他很喜歡看馬術比賽,這次他還主動替朋友們買票邀請他們一起來觀賽,並且廣東馬術隊還有他的“老熟人”,他專門來現場為他加油。

隨著大灣區交通網絡不斷織密,香港市民跨境看體育比賽早已不是新鮮事,十五運會馬術競委會綜合協調處處長文超英告訴我們,乘高鐵,從香港西九龍站到深圳光明城站,只需要31分鐘,而且車次很多。
光是交通便利還不夠,賽事組織的專業化程度高,才是促成“千里馬”和“伯樂們”匯聚的重要條件。來自香港馬術隊的蘇昱軒告訴我們,無論是騎手還是馬匹,在光明國際馬術中心都能得到很好的照顧,他希望以後能成為這里的“常客”。
場上馬兒跑
場外也有“黑科技”
香港具有深厚的馬術運動傳統,廣州具有廣闊的馴馬空間,粵港澳三地共同擁有廣闊市場。要讓馬兒順暢地在三地跑起來,則需要用制度創新來“穿針引線”。香港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對于這次全運會的馬術比賽感到頗為驚喜,無論是跨境協作還是辦賽水平,他認為都已經達到了國際級的水準。

從化海關副關長趙瓊告訴我們,此前,海關就已開發了馬臉智能識別係統,能多方位對馬匹進行圖像採集,2到3秒內完成馬匹的身份識別,讓往來粵港兩地的馬匹也能實現“無感通關”。
一匹匹駿馬穿梭粵港澳三地,奔向更廣闊的天地。跑出的不僅是全運會協同辦賽的新思路,更跑出了粵港澳融合“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