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規劃建議每日問答堶如何理解“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這是黨中央從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出發,對“十五五”時期重要地位作出的重大判斷。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理解。
第一,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展進步的歷史過程。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確定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此後每個五年規劃都圍繞這一目標來制定和實施。黨的十九大提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和現實條件,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提前到2035年。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緊緊圍繞新時代新徵程黨的中心任務,錨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逐個領域對標對表、盤點算賬,明確思路、完善舉措,不懈努力、接續奮鬥。
第二,“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需要用15年時間、通過實施3個五年規劃來完成。其中,“十四五”是開局起步時期,“十五五”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時期,“十六五”是收官時期。從現在到2035年僅有10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時間十分緊迫、任務艱巨繁重。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準確把握“夯實基礎”和“全面發力”這兩個關鍵詞。“夯實基礎”就是要在“十四五”時期實現良好開局的基礎上,進一步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層次矛盾問題,為“十六五”時期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圓滿收官掃清障礙、鋪平道路;“全面發力”就是要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目標任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深化改革、社會文明程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國家安全鞏固等各方面工作協同並進、取得全方位進展。
第三,“十五五”時期要鞏固拓展優勢、破除瓶頸制約、補強短板弱項,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做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立足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的重大變化,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精準聚焦、牢牢鎖定對現代化整體進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全力以赴、攻堅拔寨。對于需要在“十五五”時期完成的標志性、戰略性任務,比如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碳排放達峰、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等,要採取有力有效措施,確保圓滿完成。對于到2035年需要完成的標志性、戰略性任務,比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要抓住關鍵性、決定性因素,把握好節奏和進度,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確保在“十五五”時期取得重大突破和決定性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