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創新、穩定、開放 國內外機構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
央視網消息:近期,多家國內外機構發布2026年度策略報告。各家金融機構報告顯示,明年中國經濟將延續穩健增長態勢。
多家機構對2026年中國經濟走勢形成積極共識,認為在政策支持、結構升級與潛力釋放的多種利好疊加之下,經濟將持續穩健上升。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趙格格:在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產業體係的協同作用下,我國還有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與提質升級空間,宏觀政策工具箱儲備充足。
外資機構普遍預測,明年中國經濟將在政策支持下保持穩健增長。摩根士丹利認為,在適度的寬松政策、漸進的再平衡以及有節制的“反內卷”措施下,2026年中國經濟將溫和增長。瑞銀預計2026年國內將施行更加精準的政策支持,經濟活動整體將保持韌性。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太經濟學家 菲利普·懷亞特:比如為企業提供能源成本方面的優惠或補貼,面向消費者的補貼;對首套房購房者的支持等,這些都屬于“定向支持”。
此外,“十五五”規劃建議也令外資機構充滿信心。高盛認為,規劃建議體現了中國將進一步提升先進制造業競爭力,提振出口的決心和能力。基于此,高盛上調了對中國出口增速和實際GDP增速的預測。
外貿與內需雙輪驅動經濟高質量增長
在多家機構的研報中,中國產業發展持續涌現新亮點。制造業與出口展現出強勁韌性,消費與公共服務支出則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多家金融機構表示,出口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支撐力量。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 張文朗:外貿方面、經濟結構改善、技術進步提速、科技進步降低了貿易品成本,出口企業的利潤率企穩回升。
各家機構的調研報告也顯示,中國企業“出海”的深化與全球化布局,將進一步打開利潤增長空間。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 周君芝:展望2026年的話,我們覺得整體出口會比2025年更強。中高端的制造業競爭力包括佔全球份額依然會快速提升。中國出口非常有韌性。
與此同時,內需市場的潛力正加速釋放。隨著一係列促消費、惠民生政策落地見效,將成為明年擴大內需的關鍵力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代表處原首席代表 史蒂文·巴奈特:中國政府已將擴大消費列為重點,這不僅是明年的目標,更是未來十年的方向,在我看來這就是高質量增長。
其中,新消費領域的崛起,則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鮮動能。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經濟首席分析師 周君芝:我們看好中國未來新消費的方向,包括IP潮玩龍頭加速出海布局,包括國潮品牌贏得更多的市場認可度,並且逐步走向海外。
韌性 創新 穩定 開放等成中國經濟關鍵詞
在今年年初的時候,記者也分別採訪了國內外的各金融機構,當問到他們如果用一個關鍵詞形容中國經濟時,他們都選擇了“韌性”這個詞。而展望2026年,當記者再次問到這個問題時,他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呢?
光大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 趙格格:明年經濟的關鍵詞,我們認為是創新驅動。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正從傳統要素驅動轉向科技創新驅動,科技創新進入密集的活躍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集中涌現,形成中國獨有的“加速度”。
這種創新並非局限于實驗室的技術突破,更多是貼近消費需求的實用化落地。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駐華代表處原首席代表 史蒂文·巴奈特:我走路時就愛戴中國產骨傳導耳機,在我看來,中國的創新覆蓋范圍十分廣泛,不僅能惠及中國民眾、提升生活水平,更能為全球經濟注入急需的強心劑。
而瑞銀經濟學家則表示,國內政策的穩定性不僅是創新落地的堅實基礎,更是中國經濟穩健前行的重要保障。
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辦公室亞太經濟學家 菲利普·懷亞特:我會選擇“穩定”這個詞最能代表中國,因為政府的政策,能確保激勵政策讓產業不斷轉型,尤其是在AI價值鏈上不斷向上攀升。
最後,在金融機構眼中,制度型開放與可持續發展理念,則讓中國經濟在開放合作中持續煥發活力。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行長 魯靜:在金融領域上的制度型的開放,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尤其在資本市場上的開放,綠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支持高新科技。這些都是確定的,所以我們也很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