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升級+服務擴容 農村養老更優質更有溫度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完善城鄉養老服務網絡”,相比“十四五”規劃綱要里的“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係”,從“健全”到“優化”的變化,對我國養老服務體係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農村養老是我國養老服務體係中的短板,設施缺位、服務零散、醫養脫節,老人“吃飯難、無人照顧、就醫難”等問題突出,如何完善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讓優質養老服務更大面積、更具溫度地覆蓋廣大農村?
建設農村養老服務站
優質養老更有溫度
廣西靈山縣是一個農村人口佔比80%的革命老區縣,走進靈山縣萍塘村,不久前新增的居家養老服務站里格外熱鬧。這個利用閒置民居建起的站點面積不大,但圖書閱覽、老年助餐、日間照料、理療康復等功能設施一應俱全,成為附近老年人的快樂驛站。
靈山縣新圩鎮萍塘村居家養老服務站社工 朱荷花:有長者飯堂可以去就餐,此外我們有六間活動室,他們可以到各個活動室去參加活動,下象棋和打麻將、繪畫等。
“十四五”期間,我國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在村(社區)層面採取“中心+站點”模式發展嵌入式設施和互助型站點,已建成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約14.5萬個。目前,靈山縣正在整合村里的閒置房屋、幸福院等設施,改造升級為村級養老服務站。
靈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利遠遠:我們把福彩公益金等多種資金通過多渠道共同投入,為農村養老服務站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農村養老服務站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的創新管理模式,將日常運營和管理事務委托給具備專業資質和經驗豐富的社工機構負責。
有了村級養老服務站點,老人們不僅有了吃飯、活動、交流的場地,還可以通過服務站鏈接村委、社工、志願者等多方資源,讓各類養老服務能夠送達老人身邊。
靈山縣三海街道獨嶺村志願者 陸麗:幫助他們自己覺得也挺開心的,有時候也想著如果我老了,身邊有一個人像我現在幫人家一樣,幫我一下,我覺得也很不錯。
配備養老協管員
“專人兜底”困難老人
村級養老服務站建起來了,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社工、志願者等社會力量提供養老服務的時間、頻次往往不固定,此外,農村老人居住分散,尤其是獨居、空巢、失能等老人的服務需求誰來管。為了讓村里老年人的事有人盯,廣西靈山縣試點在每個村設立了一位養老服務協管員,用“專人兜底”的方式,破解這一難題。
每天早上,靈山縣獨嶺村的養老服務協管員陳金春就會來到村里,挨家挨戶地探訪困難老人,她告訴記者,村里有300多名老人,普通老年人她每個季度會探訪一次,而特困、獨居等困難老年人則每周都要上門,看看老人生活有什麼需求。
靈山縣三海街道獨嶺村養老協管員 陳金春:重點幫扶的,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有時候他們如果不舒服了,幫他們洗衣服、做飯、掃地,還要跟他聊天,開導一下他們。有的老人他會看著那個日歷算著日子,他們一直想著,因為他們很孤單。
農村養老服務協管員的工作,不只是定期探訪、簡單的“陪聊”、做家務,更要辦實事、解難題。他們會給每位老人建立信息檔案,還會動態更新,精準掌握老人們的身體狀況、需求變化;協助老人辦理申領養老保險、高齡津貼、養老服務補貼等事項;幫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
前不久,那瑯村協管員入戶時發現一位老人家門前的土坡路因雨水衝刷導致出行困難,她第一時間反饋給村委會,通過村級養老服務站鏈接資源。
靈山縣新陽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項目主管 黃庭梅:我們社工第一時間上門,了解老人的具體情況,馬上安排長者飯堂給老人送餐,首先解決她出門買菜做飯難的問題。同時服務站還發動愛心人士招募志願者,聯合村委,僅用一天半時間,我們就幫老人鋪好了一條水泥路。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 陳科吉:推行每個村設立一名養老協管員,開展上門探訪關愛,同時充當情報員,及時發現和收集老年人的需求,鏈接服務資源,採取“村站點+協管員”方式,幫助解決農村居家養老的問題。
像這樣的養老服務協管員,如今,靈山縣每個村都有一名。如果說村級養老服務站是固定陣地,協管員就是移動紐帶,共同解決農村居家養老問題。
靈山縣民政局局長 農朝東:農村養老協管員來源構成有三個方面:一是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開發設立農村養老服務公益崗;二是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由承接機構安排社工擔任;三是由村委會的村幹部兼任。
硬件升級+服務擴容
鄉鎮敬老院“煥新”
村一級有了“村站點+協管員”,但農村老人還有短期托養、專業照護等需求,怎麼辦?過去,各地的鄉鎮敬老院主要承擔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由于布局不合理、規模偏小、服務水平不高、設施設備老化等問題,導致入住率低、資源閒置。如何盤活鄉鎮敬老院,廣西靈山縣探索將其升級改造為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促進上下聯動。
靈山縣舊州鎮敬老院是一家有著多年歷史的養老機構,近年來因為設施老舊、服務單一,入住人員逐漸減少,一度面臨關門停運。
靈山縣舊州鎮社會事務辦公室主任 農敏宜:(敬老院)原先有20多個人入住,因為各方面的原因:環境越來越差,各種設備越來越陳舊,到後面只剩下了3人左右,再不進行升級改造的話,就會面臨關閉的風險。
舊州鎮敬老院面臨的困難並不是個例,靈山縣下轄的10多個鄉鎮敬老院平均入住率都不到30%,一方面是鄉鎮敬老院大量閒置,另一方面農村養老設施的不足。“十四五”期間,深入實施特困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成為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的重點任務。
靈山縣通過資源整合,將條件成熟的鄉鎮敬老院改造升級為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引入專業運營主體,提升鎮級養老設施的使用效率。舊州鎮敬老院經過改造升級後,設立了護理型床位100多張,不僅硬件升級,同時還擴容服務,增設了醫療服務點,為機構內外的老年人提供門診就醫、康復護理服務。
靈山縣民政局局長 農朝東:積極籌資,按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標準升級改造鄉鎮敬老院,完善功能設施、拓展服務范圍,從特困供養轉向面向社會老人,提供居家養老、短期托養等多元化服務。
縣級醫養資源下沉
精準觸達農村老人
除了“養”的需求,在農村地區,老人的醫療需求也是一個薄弱環節。過去,優質醫療、養老資源都集中在縣城,難以觸達農村老年人,為解決這一難題,“十四五”期間,各地多措並舉貫通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廣西靈山縣在增加縣級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的同時,打通縣、鄉、村醫養服務通道,推動專業的照護資源下沉農村。
靈山縣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有300多張養老床位,記者在這里看到,每個養老房間都裝有呼叫器,老人們有醫療需求可以直接呼叫醫護人員,如果需要住院治療,就診程序也非常簡單。
靈山縣中醫醫院院長 陳豐:我們推出一鍵轉診的服務,養老過程中如果出現突發的疾病,醫務人員一鍵轉診,就轉到我們的醫療區,免去了傳統的再挂號、再就診、再診斷的麻煩。
為了滿足全縣失能老人的照護剛需,靈山縣通過由醫療機構創辦養老機構,以及在養老機構內設醫療點等措施,加大護理型床位供給。同時,建立縣級醫養結合機構與鄉鎮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村級養老服務站的綠色通道,實現醫養服務資源下沉,抵村入戶。靈山縣中醫院就在機構內創辦了養老機構,就在記者採訪時,靈山縣中醫院接到一個農村老人的急救需求,醫務人員立即趕赴村里。
一路上,醫務人員跟村里的養老服務人員保持聯係,指導他們正確護理患病老人。
不到10分鐘,救護車到了村里。正在焦急等待的村養老站點負責人將老人的健康檔案交給醫務人員後,送老人上了救護車。
經初步判斷,老人是由于突發腦出血導致神志不清,到達醫院後通過綠色通道簡化就診流程,老人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除了對口合作,靈山縣還建立了“村幹部+家庭醫生”包保老年人群等工作機制,滿足老人的日常醫療需求。陳銘銀是靈山縣老年養護中心的一名醫生,養護中心通過App發現老人的就醫需求後,她就會下鄉上門提供醫療服務。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養老服務處處長 陳科吉:為了滿足社會需求,這幾年我們通過改革,支持每個縣建立一家公辦養老機構,增加護理型床位,面向社會老年人開放,滿足失能老年人集中照護的要求。同時依托縣級機構,帶動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和村級養老服務站,讓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失能照護等一些專業的服務能夠延伸拓展到鄉村。
(總臺央視記者 李玉梅 廣西臺 欽州臺 靈山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