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安迪叔叔”的大陸廚房:用融合美味交年輕朋友
中新社重慶8月8日電 題:臺胞“安迪叔叔”的大陸廚房:用融合美味交年輕朋友
中新社記者 鐘旖
“我希望這里不僅是一家美味集合站,更是面向年輕人的一處休憩、療愈場所。”8日,位于重慶市大學城的一家融合料理餐廳內,被食客親切地稱呼為“安迪叔叔”的陳秋良忙碌不停。天氣炎熱,剛上線一周多的外賣服務很是火爆,“每天中午都要接幾十單”。
62歲的陳秋良來自臺中,退休前是業內知名的職業經理人,早年一手將臺灣清水高速公路服務區打造成觀光景點、在日月行館擔任行政運營總監。2015年底,受在渝臺企邀請,“看好祖國大陸發展”的陳秋良跨海而來。工廠扭虧為盈後,他婉拒了再拓海外市場的提議,“年紀大了,決定在重慶落地生根”。
作為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陳秋良就頻繁往來兩岸參與商務合作。其坦言,在大陸並無親戚朋友,是在一次次的往返中產生割舍不掉的情感。“如果說早期來大陸是為了事業,那現在是為了生活。回重慶,就是回家。”
8月7日,臺胞“安迪叔叔”整理餐廳圖書閱覽區的書本。中新社記者 鐘旖 攝
在陳秋良看來,分享美食是令人快樂的事,加上大陸餐飲市場廣闊,創業開店是順勢而為。經過調研,2024年11月,他將Brunch文化引入重慶,用自己的英文名取店名“安迪廚房”,主打泰式、韓式、臺式料理等融合美味。
300平方米的門店被分為前後廳,可容納60人就餐。前廳的牆上挂著他拍攝的臺灣風光圖、陳列架上擺滿食客參與制作的手工藝品,還有一方供娛樂的舞臺。步入後廳,圖書閱覽區、共享自習室、開會辦公區一應俱全。陳秋良介紹,生日聚會、公司團建、商務會談都可滿足。
因沒有知名度,店鋪草創期並不順利。陳秋良回憶,從虧損到盈利,再到登上當地特色菜好評榜第一名,靠的是與年輕人的“雙向奔赴”。
為保證品質,陳秋良堅持不做預制菜,“調制飲品用的牛奶都是前一晚找超市預定,一早去取”;為給顧客更多選擇,菜單根據時令調整;為更貼近川渝口味,菜品可調整辣度;在店內,總能看到陳秋良端茶倒水、上餐說菜的身影;外賣上線後,他還打起回訪電話,傾聽意見建議……這些舉動被網民分享在社交平臺,引發更多關注。
8月7日,臺胞“安迪叔叔”在餐廳為顧客制作飲品。中新社記者 鐘旖 攝
“經營有壓力的時候,我就上網看評論,鼓勵的話語讓我溫暖、給了我信心。”陳秋良說,在大家的關心支持下,他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現在內心滿溢的是對未來的自信與期待。
“別看我60多歲了,我還有很多夢想要去實現。”陳秋良說,大陸是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每個人都充滿無限可能。比如他在“00後”店員的鼓勵下開通短視頻賬號,從開始的排斥到面對鏡頭收放自如,生活愈發精彩。
“孩子們,謝謝你們給我帶來快樂。有一天你累了、想我了,歡迎回來看看我,這個‘家’隨時能為你做喜歡的美食。”在一期送別畢業生的視頻里,“安迪叔叔”與年輕人許下約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