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少數民族福建漳州研習鄉土文化 話融合慶豐收
中新網漳州9月26日電 (陳曉華)秋日的福建漳州,豐收的喜悅與文化的芬芳交織交融。26日,臺盟中央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漳州分營第三屆兩岸少數民族鄉土文化研習營在這里圓滿落幕。兩岸少數民族同胞由相識到相知,多元文化在交流互鑒中迸發出燦爛光芒,生動詮釋了“兩岸一家親”的深厚情誼。
三載春秋,三度相約。臺盟精心構建的這一交流平臺,早已超越尋常的文化體驗,成為連接兩岸同胞心靈的重要橋梁。主辦方表示,通過這個充滿溫度的窗口,眾多臺灣同胞親眼見證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面貌,親身感受少數民族文化的蓬勃生機與絢爛多姿。
“每一次踏上這片土地,聽到熟悉的旋律,看到親切的笑容,都讓我由衷地感到回家了。”連續參加兩屆活動的臺灣少數民族代表、桃園市鐵份先住民教育文化協會理事長黃信山動情地說,不僅僅是文化的共鳴,更是心靈的歸宿。“我們以歌舞會友,以真情相交,這樣的情誼,讓我們的心貼得越來越近。”
開營當晚,華安高山族同胞率先起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拉手舞》步伐鏗鏘,圍圈而舞的造型象徵著團結與生生不息;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則以傳統舞蹈《上山》相和,舒展的舞姿倣佛將觀眾帶至寶島的山林之間,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古老智慧。舞步起落間,傳遞的是對豐收的禮讚、對生活的熱愛。盡管服飾各異、歌舞不同,卻共同表達著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感。
適逢中國農民豐收節,歡慶的氛圍彌漫在街頭巷尾。兩岸同胞攜手加入非遺巡遊隊伍,兩岸少數民族同胞手拉手跳起相同的民族舞,成為節日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在世界文化遺產華安二宜樓和南靖土樓,臺灣同胞踏著鵝卵石小路,圍著土樓緩緩繞行,聆聽向導講述夯土牆的建造工藝與家族聚居的歷史,當聽到“幾百年前族人共同抵禦外敵、守護家園”的故事時,不少人輕輕點頭。
“土樓凝聚的智慧與我們部落的聚居文化相似,我們的祖先也在山谷間共居,都是為了族人能團聚在一起,互幫互助。”金門縣兩岸民族文化發展交流協會理事長章朝枝伸手觸摸土樓斑駁的牆面感慨道。
土樓里的當地居民招呼他們,遞上一杯溫熱的高山茶,茶盞相碰的瞬間,陌生感悄然消散。
談及此次漳州行感受時,臺灣中華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經貿交流協會理事長巴湃·拉拉格獅說:“這幾天的走訪讓我深刻體會到,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根基如此深厚。漳州讓我感到很親切,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常來,或者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讓這份情誼落地生根,一直延續下去。”
本屆活動以“融合發展·慶豐年”為主題,由臺盟中央主辦,臺盟福建省委會、福建省臺聯、臺盟漳州市委會等單位承辦。臺盟漳州市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新增了許多首次跨海前來的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心懷期待和朝氣蓬勃的臺灣青年。他們跨越山海,共聚一堂,讓這場交流綻放出更加絢麗的民族色彩與青春活力。
活動期間,主辦方還特別安排臺胞們走進漳州城市職業學院,實地參觀跨境電商虛擬倣真實驗室、京東電商運營中心、全媒體制作與直播中心等現代化實訓平臺,感受數字時代新業態的發展活力。與此同時,陶藝、扎染、木版年畫等非遺體驗項目也吸引大家踴躍參與,在親手實踐中領略中華傳統技藝的魅力。圍繞“兩岸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題,臺胞代表與學院的專家學者展開座談,就如何在當代社會守護民族根脈、推動文化創造性轉化進行深入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