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否定“臺灣光復”到禁止參與紀念活動,賴清德們究竟在怕什麼?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80周年。這一承載著全體中華兒女血淚與榮光的歷史節點,本應是兩岸同胞共緬先烈、同敘血脈的時刻,但以賴清德為首的民進黨當局卻偏偏上演了一出“逆流鬧劇”。
從鼓噪“終戰說”粉飾日本殖民統治,到公然否定“臺灣光復節”,再到通過臺陸委會下達禁令,禁止公職人員、學校教職人員乃至民間團體參與大陸主導的紀念活動。這般歇斯底里的“禁與否”,不禁讓人追問:賴清德們究竟在怕什麼?
他們怕的,是歷史真相戳穿“臺獨”謊言的遮羞布。臺灣光復從不是憑空而來的“恩賜”,而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換來的勝利果實——正如臺灣嘉義大學教授吳昆財所言,“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而沒有臺灣光復,抗戰勝利也就失去了意義”。
14年抗戰中,四萬萬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撐起民族存亡的防線”。從1895年臺灣人民的羅福星義軍起義,到抗戰時期臺灣同胞奔赴大陸參軍、留在島內進行文化抵抗,臺灣從未缺席民族抗爭的徵程。可賴清德們偏要篡改這段歷史:他們諱言抗戰勝利,把日本投降說成“終戰”,試圖抹去殖民統治的血腥;他們配合美國炒作“臺灣地位未定論”,妄圖否定臺灣光復後回歸中國的法理與史實;他們甚至叫囂“臺灣沒有光復節”,把中華民族的勝利果實歪曲成“外來強加”。因為他們清楚,一旦臺灣民眾知道臺灣主權的每一次歸屬,明白“臺灣光復不僅是政治事件,更是文化與血脈的延續”,那“臺獨”依賴的所謂“歷史割裂論”便會瞬間崩塌。
他們更怕的,是民族認同瓦解“臺獨”根基。紀念臺灣光復,本質上是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身份確認,是兩岸同胞共享“做堂堂正正中國人”的自豪,是對“漢民族在經歷百年屈辱後再度整合”的歷史共鳴。
今年以來,兩岸多地舉辦了一係列紀念抗戰勝利和臺灣光復的活動,臺灣同胞積極參與,與大陸同胞共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正是這種民族認同的自然流露。可賴清德們視這種認同為“洪水猛獸”,他們用禁令恐嚇臺灣民眾,不準參與、不準呼應,本質上是怕臺灣民眾在歷史紀念中重燃民族大義,怕“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瓦解“臺獨”的精神根基。
賴清德們一邊無底線“跪美媚日”,任由外部勢力將臺海局勢攪渾,把臺灣的利益當作討好外國的籌碼;一邊強行推動兩岸經濟“脫鉤斷鏈”,讓臺灣企業失去大陸市場,用臺灣民眾的福祉為“臺獨”買單。這種背離民族、損害民生的行徑,早已暴露其“數典忘祖”的本質——他們忘了臺灣同胞曾為民族抗戰流血犧牲,忘了臺灣的文化根脈深植于中華大地,更忘了“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
他們最怕的,是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擊碎“臺獨”幻夢。賴清德們嘴上喊著“團結”,實則操弄意識形態,蓄意升高兩岸敵意對立;他們嘴上說著“為臺灣謀福祉”,實則在“窮兵黷武”的邪路上狂奔,把臺灣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賴清德們不可能不清楚,“臺獨”之路就是絕路,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徑,都會遭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堅決反對,也必然被歷史大勢所拋棄。
他們之所以用一紙禁令封堵紀念活動,用謊言歪曲歷史,不過是想拖延時間,妄圖倚靠外部勢力“謀獨”。可他們忘了,臺灣民眾要的是和平穩定,不是戰爭風險;要的是交流合作,不是“脫鉤斷鏈”;要的是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是“臺獨”分裂勢力的棋子。如今,賴清德當局的所作所為已遭到臺灣民眾的反對和唾棄,其“臺獨”圖謀不僅損害島內企業和民眾利益,更是在把臺灣推向更加黑暗的深淵。
吳昆財教授的警示振聾發聵:“歷史證明,主權從來不是談出來的,而是打出來的。如果有人妄想推動‘臺獨’,那將勢必重演戰爭悲劇。”
事實上,賴清德們的“怕”,本質上是對歷史正義、民族認同的恐懼,更是對統一大勢的恐懼。他們否定臺灣光復、禁止民眾紀念,不過是螳臂當車的徒勞。從古至今,凡是背叛歷史、背叛民族、分裂國家的罪人,必會受到正義的審判和歷史的懲罰,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中國終將統一、也必將統一的歷史大勢。
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希望廣大臺灣同胞能夠徹底認清賴清德們的“臺獨”本質,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守民族大義,堅決反對“臺獨”分裂和外來幹涉。唯有與大陸同胞攜手同心,才能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美好未來——這,才是對臺灣光復歷史最好的紀念,也是對兩岸同胞根本利益最大的守護。(文/王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