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忠魂守家國 共敘血脈盼統一——“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臺灣籍黃埔將士”第十八屆黃埔論壇第三分論壇綜述
2025-10-31 18:1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第三分論壇現場(中國臺灣網記者 孫海倫 攝)
  中國臺灣網10月31日訊(記者孫海倫) 以“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臺灣籍黃埔將士”為核心議題的第十八屆黃埔論壇第三分論壇(文史研究專場)順利舉辦。來自兩岸的與會嘉賓 —— 含專家學者、黃埔親屬及臺胞代表展開深度交流,為挖掘臺灣籍黃埔將士抗戰功績、凝聚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提供關鍵共識。
  一、論壇聚焦:解碼臺籍黃埔將士的“特殊坐標”
  論壇開篇即明確臺籍黃埔將士的歷史特殊性——他們既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更是胸懷家國的中華兒女,在“收復臺灣”與“保衛祖國”的雙重使命中,跨越海峽投身黃埔軍校,成為抗戰中“連接兩岸的精神紐帶”。
  會上多位專家學者表示,臺灣成功大學歷史係林德政教授、重慶紅岩革命歷史博物館徐康研究員等學者,通過梳理黃埔軍校前17期臺籍學員史料指出,盡管受日本殖民統治下“旅卷”管制、語言文化差異等阻礙,仍有李友邦、林正亨、張克敏、陳嵐峰等數十位臺籍青年赴大陸報考黃埔。這些將士中,既有黃埔二期肄業、後組建“臺灣義勇隊”的李友邦,也有黃埔十五期畢業、在昆侖關戰役身負16處重傷的霧峰林家後代林正亨;既有投身正面戰場的陳嵐峰,也有在敵後從事情報工作的謝南光。
  廣州市社科院黃埔軍校研究中心陳予歡研究員提交的《臺灣籍黃埔師生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獨特力量》專項報告,通過“臺灣籍黃埔師生參加抗日戰爭戰事一覽表”,詳細考證了29位臺籍黃埔將士的抗戰履歷:張克敏作為黃埔四期生,參與籌備臺灣抗日義勇隊並任副總隊長,1945年9月攜國旗率先赴臺參與光復;黃國書率部參加南口戰役、武漢會戰等,以炮兵戰術支援前線;劉伯文主動請纓赴東北抗日前線,後隨部起義投身新中國建設。這些史料填補了臺籍黃埔將士抗戰事跡的部分空白,印證了其“不避艱險、共赴國難”的赤子之心。
  二、核心研討:多維解讀臺籍黃埔將士的抗戰貢獻
  論壇圍繞“軍事作戰”“情報宣傳”“政治動員”三大維度,深入剖析臺籍黃埔將士的獨特作用。
  在軍事作戰層面,與會專家指出,臺籍黃埔將士雖人數有限,卻以“基層骨幹”身份活躍于各條戰線:黃埔三期生黃濟英、六期生李祝三在抗戰期間堅守陣地,戰後返臺參與警備工作;黃埔十四期生葉敏新投身浙贛會戰,雖戰後因政治風波蒙冤,但其抗戰功績被重新銘記;林正亨作為中國遠徵軍成員,在緬甸戰場與日軍肉搏,留下“笑斫倭奴頭當球”的壯志詩句,成為臺籍將士浴血殺敵的縮影。黃埔後代鈕則堅先生分享父親參與“芷江洽降”的經歷時特別提到,臺籍將士憑借熟悉日語的優勢,在日軍受降儀式、情報校對中發揮關鍵作用,“父親手稿中記載,當時中方掌握的日軍兵力部署與日方資料99%一致,這背後離不開臺籍志士的貢獻”。
  在情報與宣傳層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馬興達研究員強調,臺籍黃埔將士是“連接兩岸的信息橋梁”: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不僅開展戰場救護,更組建“臺灣少年團”深入敵後,以閩南話、日語宣傳抗日,抵制日本“皇民化”運動;黃埔四期生張克敏在閩南前線組織“鄭成功廟祭奠儀式”,以民族英雄史跡喚醒軍民鬥志;中共臺籍黨員李純青、謝南光在南方局領導下,收集反法西斯戰爭情報,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提供參考,其工作被評價為“隱蔽戰線的特殊貢獻”。
  在政治動員層面,論壇達成共識:臺籍黃埔將士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踐行者”。1941年,李友邦、謝南光等在重慶組建“臺灣革命同盟會”,提出“收復臺灣,還我河山”的主張,成為大陸臺胞抗日聯合陣線的核心;1944年國民政府成立“臺灣調查委員會”,臺籍黃埔將士參與制定光復計劃,為戰後臺灣回歸祖國奠定基礎。徐康研究員以中共中央南方局與臺籍志士的互動為例,指出周恩來曾多次指示支持臺灣義勇隊工作,《新華日報》更是以“臺灣,回到祖國來”為主題刊發社論,彰顯中國共產黨對臺灣光復的堅定立場。
  三、共識與啟示:從歷史深處望向統一未來
  論壇閉幕式上,與會代表就臺籍黃埔將士的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形成三大共識:
  其一,歷史見證: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籍黃埔將士跨越海峽投身抗戰,從李友邦派員在臺北升起第一面光復國旗,到黃國書、蘇紹文出席臺灣受降典禮,用行動證明“臺灣同胞始終是中華民族抗戰的重要力量”,駁斥“臺獨”勢力對歷史的篡改。
  其二,精神傳承:黃埔精神是兩岸共同財富。“親愛精誠”的黃埔校訓,在臺籍將士身上體現為“共禦外侮”的凝聚力——國共兩黨曾共同支持臺灣義勇隊,兩岸學者如今攜手整理史料,證明“黃埔精神是連接兩岸的情感紐帶”。天津市黃埔軍校同學會王偉凱會長特別提到,臺籍“林姓”將士(如林夢飛、林樹勳)的事跡,彰顯“忠義傳家”的中華傳統,“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沒有任何力量能分割”。
  其三,現實啟示:以史為鑒推動祖國統一。論壇呼吁,銘記臺籍黃埔將士的抗戰精神,就是要堅決反對“臺獨”,傳承“黃炎子孫不忘本”的信念。與會兩岸代表共同倡議,建立“臺籍黃埔將士史料數據庫”,推動兩岸青年開展抗戰歷史研學,讓“共禦外侮、共促統一”的記憶代代相傳。
  此次論壇的舉辦,不僅填補了臺籍黃埔將士抗戰研究的部分空白,更以歷史為紐帶凝聚兩岸共識。正如陳予歡研究員在總結中所言:“臺籍黃埔將士的忠魂告訴我們,兩岸同胞曾在民族危亡時並肩作戰,如今更應在民族復興的徵程上攜手前行——這是歷史的啟示,更是未來的方向。”
[責任編輯:楊永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