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到東莞再到周口 臺資鞋企北上中原

時間:2011-09-15 15:54   來源:國際商報

  “走遍世界,我們最後落腳周口。”在日前舉行的2011年河南省周口市承接制鞋產業轉移合作交流洽談會上,臺灣制鞋同業公會原理事長林昭傑說,5年前,臺灣鞋業開始尋找新的產業轉移地點,終于在去年選擇落腳周口。

  林昭傑說,臺灣鞋業經歷了從臺灣到東莞再到周口的過程,而直到剖析鞋業的“向中移動”路徑後,他們發現周口的產業承接能力和發展潛力非常難得。“希望周口鞋業能像意大利那樣,一雙鞋子做了百年,如今依然行銷世界。”

  路徑:從臺灣到東莞再到周口

  2011年周口市承接制鞋產業轉移合作交流洽談會,吸引了大批同業的合作洽談方。林昭傑把臺灣鞋業引入周口的經歷,更成為其中非常典型的案例。

  他告訴記者,世界鞋業發展史上,臺灣鞋企曾舉足輕重——掌握了世界80%以上品牌鞋的生產和貿易。“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們經營了20年的臺灣制鞋業環境發生變化。當時我們曾看中了廣東東莞的發展環境,眾多臺商把制鞋產業的重心轉移到以東莞為代表的祖國大陸。”

  而眾多臺資企業的進駐,也使得東莞逐步成長為享譽世界的“國際鞋都”。但是,“20年後,東莞也面臨著和臺灣同樣的問題。”林昭傑說,“人民幣升值,土地費用升高,缺工問題也日益凸顯。”

  于是,在5年前,臺灣鞋業開始尋找新的產業轉移地點。林昭傑表示,他幾乎尋遍了世界,也走遍了祖國大陸除廣東以外的幾乎所有省份,最後還是選中了河南周口。

  鞋業內的共識是,產業落腳點需要具備這樣的特點——有豐富勞動力、平原、交通便利、同意先做外銷,慢慢轉內銷。

  當林昭傑花30天時間考察完周口的每一個縣後,發現這里完全符合他的條件。其中,扶溝和西華的鞋業發展現狀尤為令他讚賞。鞋廠在縣城,同時在農村設立加工點,農民可以在家里加工半成品,之後再送回工廠。農民不出家門,一邊種田一邊做工,每人每月都能賺1000多元。“東莞發展成‘制鞋王國’,用的都是外出打工人員,其中河南人佔了1/3。”林昭傑說,河南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很有優勢。比如,僅周口就有400萬富余勞動力。“鞋業的永續發展,離不開農村。”林昭傑指出,大陸沿海一帶已經變成非常發達的都市,已經容納不了這些傳統產業。

  目標:河南鞋業應瞄準意大利

  臺資鞋企北上中原,讓周口制鞋業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

  周口市市長徐光介紹,目前已落地制鞋企業有19家,現有產能1200萬雙,安排就業人員3萬人,初步形成了以扶溝寶昌鞋業、西華凱鴻鞋業、商水強鴻鞋業、鹿邑祥龍鞋業為龍頭的制鞋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周口全市鞋類產品出口414萬雙,出口額4261萬美元,出口量和出口額均超過去年全年,出口量佔全省的45.8%,出口額佔全省的58.9%。“意大利的制鞋歷史已經超過百年,如今生產的鞋子依然行銷全世界,河南鞋業要以意大利為目標。”林昭傑說,做有創意,有制造,有最新科技的鞋業。“就像在臺灣,已經不再說制鞋行業,而是說科技制鞋業。”“河南在沿海打工的人很多,如果他們能夠回到家門口工作,那麼他們20年的工作經驗會助力河南鞋業發展,河南鞋業超過意大利應該用不了30年。”林昭傑對周口乃至河南的鞋業充滿信心。

編輯:郭慶娜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