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來源:      日期:2007-04-19 14:15

 

  一、地理概況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6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合成,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全省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淮河橫貫其間,將全省分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區。

  全省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人口6500萬。現轄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巢湖、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黃山17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56個縣。

  二、投資軟環境:

  安徽省利用外資優惠政策

  1、對外商投資企業免徵3%的地方所得稅。

  2、對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從開始獲利年度起,免徵企業所得稅2年,第3年∼第5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3、對設在安徽省的國家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在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期滿後的三年內,可以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4、在合肥,蕪湖市區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減按24%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並享受國家規定的其它稅收優惠政策。

  5、在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內設立的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外商投資企業,從被認定之日起,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6、在合肥,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7、對外商投資舉辦的產品出口企業(由安徽省商務廳確認和考核),在依照稅法規定的免徵、減徵企業所得稅期滿後,凡當年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企業產品產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現行稅率減半繳納企業所得稅。

  8、對外商投資舉辦的先進技術企業(由安徽省商務廳確認和考核),在依照稅法規定的免徵,減徵企業所得稅期滿後,延長3年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

  9、對屬《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鼓勵類外商投資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的自用設備,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10、對已設立的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研究開發中心、先進技術型外商投資企業、產品出口型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改造,在原批準的生產經營范圍內進口國內不能生產或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自用設備及其配套的技術、配件、備件,可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11、對屬于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在投資總額內採購國產設備,如該類進口設備屬免徵進口稅收范圍,可全額退還國產設備增值稅。

  12、鼓勵類外商投資企業採購國產設備,經企業申請報省級稅務機關批準後,其購買國產設備投資額的40%可從購買設備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

  13、各地制定的其他鼓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

  三、投資硬環境:

  區位條件

  安徽東鄰江蘇、浙江,北接山東,是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輻射和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西有湖北、河南,南有江西,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橋頭堡,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以省會合肥為中心,500公里范圍內聚集了近5億人口,GDP佔全國的近40%。

  自然資源

  安徽資源條件優越,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豐富。全省現有耕地574萬公頃,水資源總量約717億立方米。森林面積360萬公頃,植物種類豐富,有木本植物300余種,草本植物約2100余種,脊椎動物(不包括魚類)約500余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91種,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全省已發現138種礦產,探明儲量的104種,礦產潛在價值近2.1萬億元人民幣。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45種重要礦產中,安徽有31種,其中有11種資源儲量居全國前10位。煤、鐵、銅、硫、水泥用石灰岩為五大優勢礦產,方解石、明礬石、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為特色礦產。
 
  基礎設施

  公路:目前全省總里程達到7.2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500公里。以省會合肥為中心,在500公里范圍內,有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徐州、連雲港、杭州、九江、南昌、武漢、鄭州、濟南等大中城市,乘汽車均可在2-5小時內到達。未來5年內,安徽省還將安排公路建設投資1000億元人民幣,全省高速公路網總里程到2010年將超過3500公里。

  鐵路:京滬、京九、隴海、寧西等鐵路幹線穿越省境,是華東地區鐵路密度最大、通車里程最長的省份。

  航空:擁有合肥、黃山、阜陽等6個機場,可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30多個大中城市直接通航。

  水運:有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係,內河航運前景廣闊。在400多公里的長江黃金水道,沿岸坐落著安慶、銅陵、蕪湖、馬鞍山等4個一類口岸。

  郵電通信:已形成程控電話網、長途傳輸數字網、移動通信網等相結合的現代化主體通訊網。2005年,全省有固定電話用戶1349.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046.9萬戶、基礎電信運營企業互聯網用戶193.5萬戶。

  電力:2005年發電裝機容量為1280萬千瓦,發電量為650億千瓦時。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