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港報:從中美關係看連宋“登陸”

  時間:2005-05-12 09:28    來源:     
 
    在臺灣的泛綠陣營中,“急獨派”臺聯黨想要恢復日本殖民地文化,而民進黨則主要以美國為靠山。陳水扁開始時竭力反對國民黨高層訪問大陸,但在美國對連戰訪問大陸持肯定態度後,善變的陳水扁也突然轉變態度。中美關係對海峽兩岸關係有很大的影響。文化差異巨大的中美能結束長期的敵對態度,走向全面合作;同文同種的兩岸人民更加應該求同存異,聯合維護中華民族利益。

  尼克松啟破冰之旅

  兩百年來,中美關係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清朝時中國任列強宰割,美國于一八八二年制定排華法案不準華人歸化;二戰時中國和美國結為盟國;美國在一九四三年廢除排華法案,並在一九四五年通過新法案,允許參加過二戰的士兵回中國結婚,並可以把配偶帶到美國。

  在冷戰時期,中美在朝鮮半島直接作戰,並在越戰上互不相讓,中美之間尖銳對立。在麥卡錫主義陰影的影響下,美國人聞共色變。尼克松利用美國人的恐共心理,每次抹紅政治對手,用共產主義的帽子來打擊政敵。

  連戰毅然衝破阻力

  尼克松就任總統時,美國在越戰中陷入泥潭,同時還要面對蘇聯在全球咄咄逼人的擴張。大政治家富有創新精神,敢于衝破束縛。反共老將尼克松不怕抹紅,于一九七二年赴中國訪問,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兩國共同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兩國建交後,中美關係在克服挫折的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現在中美在反恐鬥爭和經濟發展等方面展開建設性的合作。

  二千年“大選”時,陳水扁稱自己是臺灣的尼克松,最有條件和大陸改善關係;但是陳水扁上任後,卻否定“九二共識”,提出“臺獨”性質的“一邊一國論”,破壞了兩岸和平談判的基礎。陳水扁變成了臺灣的麥卡錫,將大陸稱為“敵國”,通過“去中國化”來破壞中國文化,把改善兩岸關係打成賣臺,用紅色帽子打擊政治對手。

  美反“臺獨” 避拖入泥潭

  在二○○四年的“立法院”選舉中,泛綠在席位和選票上均低于半數。美國否定臺灣的主權和獨立,反對臺灣的“正名”運動,“臺獨”活動空間被壓縮。陳水扁由“急獨”變為“拒統”,用“扁宋共識”來約束在野黨,分化瓦解反對陣營。

  《反分裂國家法》通過後,“獨派”大老許文龍宣布支持一中,打亂了“獨派”陣腳。國民黨主席連戰在任期將滿之際,毅然衝破阻力開啟破冰之旅。臺灣麥卡錫主義全線崩潰,“急獨”分子大打出手,血濺機場,暴露了自己黔驢技窮的真面目。

  美國政府為了防止被“臺獨”分子拖入戰爭的泥潭,多次公開表示反對臺灣獨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在胡錦濤和連戰會談公報中,國共兩黨確定了堅持“九二共識”和反對“臺獨”的共同主張。

  有人擔心連戰登陸後,陳水扁會用麥卡錫式的抹紅手法來打擊泛藍陣營。上世紀五十年代時,麥卡錫宣稱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是因為美國國務院的外交官中有很多人是共產黨間諜。在麥卡錫主義的打擊下,美國國務院中的中國通都遭到清洗,有受逼害者被逼自殺。美國各界最終覺醒,參議院通過決議譴責麥卡錫。

  陳水扁將大陸視為“敵國”的麥卡錫主義性質的政策,已經對臺灣的經濟和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壞,引起臺灣民眾的反感。陳水扁在“大選”時,借助槍擊事件後的同情票才取得微弱多數;泛綠陣營也在“立法院”選舉中遭到挫敗。

  兩岸和平交流符利益

  在連戰登陸後,臺灣麥卡錫主義的多米諾骨牌中的第一張牌被推倒,現在展開搭橋之旅的宋楚瑜,在堅決反對“臺獨”同時,還提出兩岸兄弟一家親。胡連會談公報中提出要促進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往來。臺灣當局稱兩岸的經濟交流是“以商逼政”,稱兩岸的農業交流是“以農圍政”,現在又把兩岸的政黨交流稱為“去政府化”。

  臺灣當局一方面標榜自己民主,一方面又認為政府利益高于社會各界利益,拼命阻撓兩岸人民的交流。臺灣當局應該衝破政黨利益第一的狹隘價值觀,把臺灣各界的利益放在首位。和平與發展是二十一世紀的潮流,兩岸同胞的交流已經形成無法阻擋的洪流。兩岸各界同胞將在交流的過程中互惠互利,深化兩岸關係。讓兩岸人民成為發展兩岸關係的主體,這就是海峽兩岸最大的民主。(摘自香港星島日報;作者:王魯申)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