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相見已恨晚攜手待何期 大陸民眾高度評價連宋大陸行

  時間:2005-05-14 07:54    來源:     
 
 

  新華網北京5月13日電(記者陳鍵興)“有接觸,就有希望!當希望就在那里,沒有理由不去抓住!”56歲的公務員陳金爐13日一起床就打開電視機,等著看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離京返臺的直播節目。他說,自己從4月26日開始,無論讀報、看電視、上網都鎖定了一個新聞主題——連戰、宋楚瑜訪問大陸。

  在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里,應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那灣淺淺的海峽里涌動起一股融融的暖流,讓大陸廣大民眾感受到了一個特別的春天。

  同樣起早看了直播的電視人何盈向記者說起她的感動:“鏡頭里飛機劃破長空,漸漸遠去,電視里響起臺灣歌手張雨生的《心底的中國》——‘我沒有看過父親看過的國土,他的鄉愁是浩蕩之江,滾滾之水。……什麼叫中國,我曾經沒有把握,如今我才知道,她在我胸口跳動;什麼叫中國,我現在真有把握,是父親畢生守候,我與生俱來的光榮。’”

  “這讓人不由得想起連戰在回到闊別60年的南京時說的:臺北和南京距離不是很遠,但距離上次來整整隔了60多年,實在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連戰和宋楚瑜的大陸之行,讓人們感懷的是這百多年來中國歷史所承受的疼痛。”何盈說。

  28歲的電腦工程師梁斌的外公外婆是上世紀40年代回大陸定居的臺灣高山族人,他因此也特別關注連宋的大陸行。“老人長年的思鄉情切,每每赴臺探親的舟車勞頓,我有著親身的體會。再看到連戰回到童年故里西安、宋楚瑜和老母親回到湘潭祭祖的場面,更是為之深深動容。”梁斌說,國共的握手,共親的對話,是建築在兩岸的情感聯結與民意基礎之上的。

  他說:“老人等了太久,已經要坐著輪椅往返兩岸。今天,契機出現了,就希望不要錯過。”

  “也許是僵持了太久,兩岸之間的這一次歷史性接觸,激蕩起大陸民間一波溫情脈脈的‘臺灣熱’。”在北京工作的溫曉樂是湖南株洲人,家鄉距離宋楚瑜的老家湘潭只有30多公里車程。他告訴記者,當聽到宋楚瑜說起家鄉話時,他都感到了一種意外的親近。“那個時候,你真正體認到兩岸應該很近。”溫曉樂說,兩只手掌各自緊握著是兩個拳頭,只是緊張、衝突、衝撞;如果兩只手掌伸展開,就可以相握、相親、相助。

  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張潔說:“‘為民族立生命,為萬世開太平’,連戰先生在北大演講時說的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深。”她認為,兩岸政黨的這兩次歷史性對話,更展現了對中華民族前途負責任的態度。張潔說,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連、宋兩位臺灣政黨領導人時也都提到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追求和責任,她和身邊的同學都為之振奮。“見證了歷史性時刻,感受到兩岸關係的春意,讓年輕的學子更加關注兩岸關係的未來。”

  “希望、曙光、機遇,連、宋訪問大陸已經寫進了兩岸關係的史冊,這一頁會讓兩岸所有的中國人都在一個新的起點上思考。”陳金爐說。

 
編輯:system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