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只剩下三年任職時間,必須要考慮自己是做一個8年內一事無成、只給民眾留下無窮禍患的匆匆過客,還是要在歷史上留下一點好名聲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在連戰、宋楚瑜接連訪問大陸之後,兩岸關係出現了近年來難得一見的歷史性轉機,即有可能由過去十多年的對立、動蕩甚至危機不斷,走向和解、穩定。當前的兩岸關係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如果想要順利完成這種過渡,除了島內在野勢力應繼續有勇氣、有信心也有行動為臺灣民眾提供新的選擇與願景,臺灣主流民意能繼續朝著有利于兩岸關係改善的方向發展,陳水扁及民進黨當局也要把握時勢、順應民意,作出有利于臺灣民眾的明智選擇。
激進老路難再走
在去年下半年之前,人們對兩岸關係的走勢大多抱持悲觀看法,大陸方面不少人也判斷島內存在著出現“臺獨”重大事變的危險性。但是,以年底的“立委”選舉為轉折點,一方面陳水扁、民進黨從體制內推行“公投、制憲、正名、建國”的實力明顯不足;另一方面島內社會人心思定,主流民意要求摒棄激進“臺獨”路線,尋求兩岸關係穩定的聲音開始浮現,且不斷加強,迫使陳水扁對執政路線進行較大調整。如果再考慮到大陸與國際社會所施加的強大壓力,“扁宋會”達成的十點共識並非偶然,陳水扁“不要自欺欺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的一番表白,確實是他的由衷之言,也說出了當前的實情。可以預見,如果不發生重大意外事件,未來3年陳水扁走回激進路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陳水扁當然還有別的選擇,那就是雖然不挑釁、不制造緊張與危機,但也不求進取、無所作為,讓兩岸繼續耗下去,如同過去幾年多數時間那樣。如果說陳水扁走前一條路明顯本錢不夠、不可能走得通的話,這條路則至少可以撐得住、玩下去。只不過,如今的兩岸政經形勢已非2000年時的樣子了,如果再回過頭去走老路,要付的代價恐怕會非常高昂,陳水扁願不願意付,民進黨內多數人接不接受,就要打個大問號了。
原因在于,這幾年兩岸彼消此長,實力對比進一步拉大;大陸對臺政策日漸靈活(用陳水扁的話說就是“很厲害”),臺當局再用老招已很難對付;“兩顆子彈”給陳水扁涂上濃重陰影,臺灣社會的對立與撕裂更加嚴重,民眾對政治的冷漠感與對政治人物的不信任感也在加重。兩岸關係雖然不是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但卻是打破島內政治僵局、緩解內部矛盾、搞好經濟、避免內耗的一把關鍵鑰匙。更重要的是,陳水扁只剩下三年任職時間,必須要考慮自己是做一個8年內一事無成、只給民眾留下無窮禍患的匆匆過客,還是要在歷史上留下一點好名聲。
“新路”步伐未必大
一條路走不通,一條路不好走,陳水扁大概已沒有太多的選擇了,只能嘗試走一條新路,為自己,也為民進黨。其實,陳水扁近來對連宋大陸行的反應就頗值得玩味。他雖然為了選舉需要,把島內幾乎所有的政治人物都罵了個夠,但卻沒有直接攻擊大陸,也沒有反對與大陸交往;他雖然對宋楚瑜在大陸“反臺獨”,承認“九二共識”等說法進行批駁,但仍留有余地,只強調不應排除“臺獨”是臺灣人民的選項,也未完全否定“九二共識”。尤其是,在5月8日接受臺灣三立電視臺的專訪時,他還暗諷李登輝“要做臺灣之父、臺灣的國父”,聲稱自己“只想做臺灣之子”、要“保臺灣”,頗有表白心跡的味道。
不過,擺在這條路上的最大障礙,卻是陳水扁自己一手堆上的。正如島內輿論一再指出的那樣,“臺獨”原本就是一個“假命題”,但陳水扁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炒作煽動,卻讓少數激進勢力信以為真、變得十分狂熱,遂令陳水扁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蘇起發明“九二共識”名詞的目的,原本是為了給民進黨當局解套,但陳水扁卻在選舉中把它“污名化”了,等于是自斷退路。
最大的問題或許還是陳水扁的個性。雖然臺灣民意的覺醒會推著他往前走,但他卻又會因瞻前顧後而不斷搖擺,其結果可能是錯失機會。原本臺當局放出陳水扁打算在20日就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談話”的風來,但近來卻又表示沒有這回事,不知是否因“任務型國代”結果已達減壓目的所致。如果只有戰術而沒有清楚的戰略,陳水扁在這條“新路”上大概也邁不出多大的步伐。(【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孫升亮)
來源:國際先駁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