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25日電(記者田兆運 奚啟新)我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初。在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就開展過有關載人航天的研究,當時,曾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但是,在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以後,鑒于各方面的條件尚不成熟,這個計劃被迫擱淺。
進入80年代後,伴隨著我國空間技術的快速發展,在已經具備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制和發射能力以後,又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我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于是,載人航天的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在國家“863”計劃提出時,就專門成立了一個專家組來從事這項工作的論證。
由于載人航天投入大、效益周期比較長、風險也比較大,對于中國要不要搞載人航天,一直存在較大的分歧。另一個爭論的焦點則是,中國選擇什麼方案來突破載人航天技術。是航天飛機,還是宇宙飛船?相對而言,宇宙飛船在技術上容易突破、研制費用較少、研制周期也較短,而航天飛機的研制投入很大、風險大、技術難度高。從實際情況來說,我國已研制了十幾顆返回式衛星,有一定的技術基礎,所以選擇載人飛船進行技術突破比較好。
在經過多年的反復論證後,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準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係統最復雜、技術難度最高的工程。該工程有七個分係統組成,包括宇航員係統、飛船的應用係統、載人航天飛船係統、運載火箭係統、發射場係統、測控係統、著陸場係統。其中,載人航天飛船係統是核心,包括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
按照計劃,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分三步實施。第一步,發射無人和載人飛船,將宇航員安全地送入近地軌道,進行適量的對地觀測和科學實驗,並使宇航員安全返回地面。第二步,實現宇航員出艙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飛船與太空艙的交會對接,並發射長期自主飛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盡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係統。第三步,建造大型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