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協會網站 - 評論與研究

兩岸機制化合作全面性發展

2013-12-27 10:50     來源:法制日報

  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機制化水準不斷提升,呈現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交流全面鞏固深化的良好面貌和勢頭。

  各領域交流的機制化進程穩步邁進

  一是兩岸兩會新一屆領導人互動密切,鞏固了制度化協商機制。兩會保持了一貫的機制化交流互訪,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6月20日率團訪陸,參加了“兩岸兩會第九次高層會談”,實現兩會新一屆領導人的首次會面。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于11月26日回訪台灣,增進了兩會高層情誼與互信。

  二是兩岸再增企業家交流合作新平臺,填補制度化交流空白。2013年,兩岸順利舉辦了第九次兩岸兩會協商、第五屆海峽論壇和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鞏固深化了原有的兩會協商機制、兩岸民間交流機制和兩岸政黨交流機制。

  在此基礎上,兩岸將成立於2008年的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升格為“兩岸層次最高、最具權威性的兩岸企業交流平臺”,于11月4日在南京召開升級後的首屆年會。其成立為兩岸企業家交流合作搭建了大舞臺,標誌著兩岸啟動了深化經濟合作的長效機制。

  三是兩岸各界鞏固並建立更多機制化交流平臺,密切兩岸民眾的直接互動和同胞情誼。兩岸各界為增進交流,在持續開展已有的互動平臺基礎上,新增了一系列適應形勢發展和民意需求的機制化平臺,包括首屆兩岸“文創匯”、兩岸四地青年論壇、海峽兩岸歌會、兩岸婚姻家庭論壇等,為兩岸民眾更直接、廣泛和深入交流互動創造了良好條件,加深了相互理解,密切了同胞感情。

  兩岸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基礎進一步夯實

  一是兩岸在鞏固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增進了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有力夯實兩岸政治互信。6月13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在與習總書記會面時首次獲馬英九授權宣示,“兩岸各自的法律、體制都實施一個中國原則,都用一個中國框架定位兩岸關係,而不是國與國的關係”。這是臺灣方面首次呼應大陸“一中框架”的做法。

  二是兩岸經濟合作水準進一步提高,邁上量質齊升的新臺階。兩岸貿易保持良性增長,雙向投資不斷擴大,產業合作逐步向更寬、更深領域拓展。據不完全統計,大陸與臺灣全年貿易額約為1971.4億美元,同比上升約21.1%。大陸對臺投資額約為403.5億美元,增長約16.5%,臺灣對大陸投資額約為1567.2億美元,增長約22.3%。

  三是兩岸文化、社會的交流品質和綜合效益穩步擴大,鞏固深化了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格局。特別是大陸方面一直鼓勵和支援臺灣各黨派人士積極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來。在此鼓舞下,部分民進黨人士以兩岸城市合作和學術交流等形式與大陸保持互動。7月18日,“臺南市長”賴清德首次參訪香港。8月9日,“高雄市長”陳菊時隔4年再訪大陸。6月,主張兩岸務實交流的黨內“大佬”謝長廷在香港與大陸智庫合作舉辦民間性質的政治對話。這些事實充分說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並吸引部分綠營人士主動投身其中,為兩岸關係發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