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海協會網站 - 成立十週年招待會

肖之光:《十年耕耘路,春華與秋實》

2001-12-16 15:02     來源: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肖之光


    1991年12月16日,以“促進兩岸交往、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為宗旨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在北京成立。十年來,海協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貫徹江澤民主席提出的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在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的直接指導下,依據海協章程和授權開展工作,在推動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的兩岸對話與談判,廣泛建立同臺灣及海外贊成發展兩岸關係的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聯繫與交往,協助有關方面促進兩岸經貿交往、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協調處理兩岸同胞交往中產生的具體問題、維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兩岸同胞中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

    一、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推動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

    祖國大陸方面一貫主張通過談判、特別是政治談判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90年代初,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蓬勃發展,衝擊著臺灣當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成為當時兩岸關係發展的迫切要求和重要內容。海協成立後,即受權與臺灣海基會接觸,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先行開始了經濟性、事務性商談。

    1992年3月,海協與臺灣海基會舉行了首次事務性商談。商談中,海協基於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內部事務的客觀現實,提出在商談或協議中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表達的方式可以充分協商。同年10月底,兩會人員在香港工作性商談中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具體表述的內容和方式交換了意見。後經函電協商,兩會于11月達成了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海基會的表述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的表述是“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雙方表明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謀求國家統一的態度,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海基會表示“認知各有不同”,海協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做了求同存異的處理。“九二共識”的達成,為促進兩岸商談進程奠定了政治基礎。

    兩會達成“九二共識”後,兩岸商談迅速取得突破性成果。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汪道涵會長與辜振甫董事長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實現了兩岸高層人士40多年來的首次會晤,邁出了兩岸關係發展中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會談簽署了《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等四項協議,在海峽兩岸經濟、科技交流與合作、文化交流、事務性商談和兩會聯繫與合作方面均取得具體成果,為推動兩岸經貿往來和民間交流的發展創造了積極的氣氛。汪辜會談體現的雙方在“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使通過談判解決問題成為臺灣同胞普遍接受的觀念。

    值得一提的是,汪辜會談首次把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納入兩岸商談的內容。雙方不僅就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從各自採取措施鼓勵與保護臺商在祖國大陸投資的角度集中討論了“臺商在大陸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確定了包括“加強能源、資源之開發與交流”等繼續商談的議題,而且首次將“雙方同意應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這一原則寫進《汪辜會談共同協議》中。但令人遺憾的是,臺灣方面並未全面落實協議,而是一再拖延兩岸經濟性商談,斷送了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一次寶貴的歷史機遇。

    汪辜會談後,李登輝公開推行背離一個中國原則的分裂政策,妄圖遏阻兩岸關係的發展趨勢。在汪辜會談有關協議的落實中,臺灣當局出於製造“兩岸分裂、分治、對等”的政治圖謀,一方面繼續回避兩岸政治談判,另一方面又強行把“司法管轄權”等雙方一時難以取得共識的政治敏感問題引入兩岸事務性商談中,致使本來可以務實解決涉及兩岸同胞權益問題的事務性商談陷入僵局。從1993年8月到1995年1月,兩會就“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人員之遣返及相關問題”、“兩岸劫機犯遣返”、“兩岸漁事糾紛之處理”等三項事務性議題進行了十多次商談,就協議文本的內容取得了具體共識。但由於臺灣當局的阻撓,已經達成的協議未能簽署。海協在商談中多次批駁臺方“分裂分治”的觀點,反對通過事務性協議把兩岸暫時的分離狀態法律化、固定化;指出兩會事務性商談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回避政治敏感問題,不把一方的政治訴求通過協議強加給對方,干擾事務性問題的解決。海協還提出,“司法管轄權”等政治問題涉及國家主權與統一問題,應通過政治談判來討論,如果臺灣當局授權海基會討論兩岸關係中的政治問題,海協願爭取授權與之進行專題商談。此後的歷史發展證明,海協的主張與努力是積極務實的,是符合兩岸關係的需要和兩岸同胞權益的。1997年以後,海協與海基會在排除了“司法管轄權”等政治因素的干擾下,以個案的方式相互遣返了劫機犯,有效地遏止了涉及兩岸的劫機犯罪。兩會商談也在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的催動下走向了政治對話。

    二、推動實現兩岸政治對話,穩定與改善兩岸關係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主席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其中發展了和平統一談判的思想,包括分步驟進行政治談判的構想。江主席鄭重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

    江主席的這一講話精神及八項主張,有力地推動了兩岸關係發展和兩會商談進程。海協與海基會很快就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達成共識。在1995年5月兩會舉行的第二次汪辜會談的第一次預備性磋商中,海協建議由兩會領導人就涉及兩岸同胞切身利益、需要兩岸相互合作、配合的重大問題進行政策性對話,以開闢雙方就政治問題交換意見的渠道。在這次預備性磋商達成的共識中,雙方還將處理“九七”後港臺交往中的具體問題等包涵了較強政治性、政策性內容的議題列入商談日程。然而,就在第二次汪辜會談舉行前夕,李登輝赴美進行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活動,破壞了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兩岸商談的政治氣氛,兩會商談被迫暫時停止。

    李登輝日益加劇的分裂活動,使兩岸政治分歧空前尖銳,嚴重危及兩岸關係的穩定。經過反分裂、反“臺獨”鬥爭,兩岸關係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雙方進行政治談判,共同承擔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義務,成為穩定與發展兩岸關係的不可回避的內容。為此,祖國大陸方面重申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的倡議,提出先進行程式性商談,就政治談判的議題、代表名義、方式等問題達成雙方可以接受的協議。為突破兩岸政治關係僵局,滿足臺灣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願望,海協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根據中央臺辦的授權,積極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為及早實現兩岸政治談判的程式性商談創造條件。

    1998年2月,海協致函海基會,再次表示了歡迎辜振甫來訪的態度。從4月至9月,兩會副秘書長經過多輪接觸,為兩會領導人會晤作出具體安排。1998年10月14日至18日,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應邀來上海、北京參訪,與汪道涵會長進行第二次會晤。江澤民總書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錢其琛分別會見了辜振甫一行。汪辜會晤達成四項共識:雙方決定進行包括政治、經濟等各方面內容的對話,由兩會負責人具體協商作出安排;進一步加強兩會間多層次的交流與互動;對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加強個案協助;汪道涵會長于適當時候訪問臺灣。對話中,汪道涵會長提出了一個中國原則的86字闡述,體現了海協在政治對話中尋求擴大雙方共識的努力,也旗幟鮮明地表明瞭反對割裂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態度。海協建議儘快就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實現兩岸直接“三通”進行談判,以從根本上穩定與改善兩岸關係,解決攸關兩岸同胞權益的重大問題。

    這次會晤,標誌著兩岸政治對話已拉開序幕,兩岸談判進程實現了從以事務性商談為主向廣泛對話、包括政治對話的方向發展。


    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基礎,同臺灣分裂勢力進行鬥爭

    汪辜上海會晤達成的四項共識,預示著兩會商談和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當兩會商定會長秋天訪台後,李登輝于1999年7月9日迫不及待地拋出“兩國論”,毀壞了兩會商談與對話的政治基礎,導致兩會接觸與對話再度被迫停止。

    十年來,兩岸關係發展經歷了分裂與反分裂的激烈較量,兩會商談與對話也充滿曲折,備極艱辛。海協堅定不移地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臺獨”分裂,為維護兩會商談和兩岸關係的基礎進行了艱苦不懈的努力。2000年3月,臺灣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臺灣當局新領導人上臺後,拒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甚至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致使兩會商談與對話迄今難以恢復。為維護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穩定,爭取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發展,海協繼續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推動兩岸談判進程,要求臺灣當局明確承諾不搞“兩國論”、明確承諾堅持“九二共識”,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恢復兩會對話與談判。去年4月和5月,海協推動並邀請臺灣贊成統一、反對“臺獨”的政界、學者等知名人士分別在深圳和廈門召開研討會,發表“反臺獨、促統一”的共同聲明,表達兩岸同胞求和平、求安定、要求改善兩岸關係的心聲,為遏制“臺獨”、緩和兩岸關係發揮了重要的輿論作用。去年7月份以來,海協受權與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就當前兩岸關係的重大問題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對話,在認同“大陸與臺灣同屬於一個中國”、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重開兩岸談判、積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儘快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等方面達成共識,為遏制“臺獨”分裂、維護兩岸同胞利益、改善兩岸關係作出了努力。

    四、認真解決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妥善處理涉臺重大突發事件,努力維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

    海協成立後,即與臺灣海基會建立了日常聯繫,規範了雙方聯繫與往來的原則和做法,以相互委託的方式處理兩岸交往中的具體問題。從1991年12月至1999年7月,海協共收到海基會來函3000余件;受大陸有關部門、地方及民眾的委託,向海基會發函1300余件。這些往來函件涉及協助促成兩岸各種交流活動、解決兩岸民眾經貿糾紛、民事糾紛、兩岸遺產繼承、婚姻、尋親、臺胞入出境及在大陸定居與滯留、緊急救助、接返私渡人員、遣返包括劫機犯在內的刑事犯與刑事嫌疑犯、個案協助共同打擊犯罪、處理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損害的突發事件等各個方面。海協盡心盡力地處理這些繁重的日常事務,為維護兩岸同胞正當權益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事情,贏得了兩岸同胞的信任。

    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後,兩會的日常函電聯繫被迫中斷。為了不影響兩岸同胞權益的維護,海協與臺灣“海峽兩岸人民服務中心”等多種渠道建立了聯繫,相互協助處理涉及兩岸同胞權益的事項。

    海協處理兩岸交往中具體事務的工作,發揮了凝聚兩岸同胞感情的特殊作用。十年來,海協與臺灣海基會等相關民間團體相互緊急聯繫,多次救助海上遇險的兩岸商船、漁民和士兵,幫助滯留在大陸或臺灣的兩岸同胞脫離困境。無論兩岸關係緊張還是緩和,每當臺灣遭受重大風災、震災、疫災,臺灣同胞蒙受重大生命財產損失,海協都及時致函海基會,轉達大陸方面對臺灣同胞的慰問和願意提供幫助之意。臺灣“9·21大地震”發生後,汪道涵會長立即發表談話,衷心祝願臺灣同胞克服困難,重建家園。今年以來,臺灣連續遭受強颱風襲擊,海協多次致函海基會慰問受災同胞,送上大陸同胞的關心和牽掛,體現了兩岸同胞的親情摯愛,說明兩岸同胞的骨肉之情並不因臺灣當局的所作所為而有所磨滅。

    隨著兩岸民眾交流交往的不斷擴大,涉及兩岸同胞生命財產損害的突發事件也日趨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海協協助有關部門和地方處理各類涉臺突發事件700余件,直接參與和協助處理了“千島湖海瑞號遊船特大搶劫縱火殺人案”、“宜蘭蘇澳港710海上旅館慘案”、“林滴娟遇害案”、“臺新華輪走私案”、“大陸‘銀鷺號’船被扣押案”、“廣源輪19名大陸船員遇難、失蹤案”、“廣西旅遊臺胞遭泥石流遇難案”等十多起重大涉臺突發事件。海協在協助處理上述事件中,充分發揮受權民間團體和聯繫渠道的作用,及時通過海基會或臺灣其他民間團體向臺灣方面通報情況;反映當事人或家屬的意見與要求,在政策、法規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尊重和照顧他們的意願,為他們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方便;協助、協調有關部門和地方堅決打擊侵害兩岸同胞生命財產安全的犯罪行為,根據有關規定協助家屬妥善處理善後事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處理涉臺突發事件的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維護了兩岸關係發展大局。

    五、積極開展與臺灣及海外社會團體及各界人士的聯繫與合作,促進兩岸民間交往和溝通

    加強與臺灣主張發展兩岸關係、反對“臺獨”的各黨派、各團體和各界人士的聯繫交往,是海協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海協發揮受權民間團體的優勢,廣交朋友,同臺灣政界、工商界、學術界、新聞界、地方人士、青少年、中小學教師、少數民族代表、基層民眾等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在與臺灣各黨派、各團體、各界人士的交往中,海協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圍繞兩岸關係的重大問題與他們坦誠地交換意見,求同存異,逐步積累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共識。為增進兩岸同胞的了解,凝聚兩岸同胞的感情,海協與臺灣有關團體和人士合作,舉辦了“中華文化研習營”、“促進中國現代化研討會”等一系列具有積極影響的兩岸交流活動。海協還同美國、日本、韓國、東南亞、歐洲、中南美洲等國家與地區的華僑、華人社團建立聯繫,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共同反“獨”促統。十年來,受海協邀請來訪和拜會過海協的臺灣人士及海外僑胞超過30000人次。

    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是海協與臺灣各界共同努力推動的目標。海協十分重視與臺灣工商團體、在大陸投資的臺商和臺資企業協會的聯繫與交往,積極為臺灣工商界來祖國大陸投資牽線搭橋,向有關方面反映臺商的意見和建議,協助解決兩岸經貿糾紛。在兩會商談中,海協多次提出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簽訂保護臺商正當權益的協議性文件,兩岸雙方各自採取措施鼓勵和保護臺商在大陸投資。1995年以來,海協提議並參與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臺胞投資保護法》的執法檢查。積極促成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深圳等試點地區聘請臺灣專業人士擔任仲裁,參與涉臺經貿糾紛的仲裁。在《臺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的制訂過程中,海協協同有關方面在臺商和臺灣有代表性的工商團體中廣泛徵求意見,並邀請臺灣各界人士組團前來座談,當面聽取修改意見,受到臺灣工商界人士的肯定。從去年開始,兩岸經貿交往出現新的熱潮,海協主動邀請臺灣政界知名人士和業界人士討論加強兩岸經濟合作與推動兩岸直接“三通”問題。今年10月,海協邀請由臺灣全部航空公司代表組成的“兩岸空運直航訪問團”來訪,由兩岸業界人士就兩岸空中直航問題交換意見,達成3項共識和8點希望,為推動兩岸空中直航作出了努力。

    在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的過程中,海協根據國務院臺辦和國務院港澳辦的授權,參與了對“九七”後港臺交往具體問題的處理,委託香港船東會與臺灣方面指定的民間團體,就“九七”後港臺船舶互航及進入對方港口時的挂旗問題簽署《港臺海運會談紀要》,以雙方均不挂旗的方式保證了港臺海運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繼續保持暢通,促進了港臺兩地的民間往來,維護了兩地同胞的權益。

    十年來海協走過的歷程,凝聚了兩岸關係的縮影,也啟迪著兩岸同胞對今天和未來兩岸關係的思考。歷史已進入新的世紀,兩岸同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要求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海協同兩岸同胞一樣,希望兩岸關係儘快得到改善,並以極大的善意與誠意積極推動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重開對話與談判。1992年兩會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不僅是兩會協商的具體成果,也是兩岸商談與對話的一貫基礎。堅持“九二共識”,才能使兩會商談在既有基礎上得到恢復,使兩岸關係儘早得到改善和發展。相反,以歪曲、否定“九二共識”阻撓兩會復談的做法,已越來越不得人心。以什麼為基礎重開談判的問題,是關係到維護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還是搞“臺獨”分裂的大是大非問題。海協將一如既往地同否定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行為做鬥爭,要求臺灣當局明確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以使兩會早日得以重開對話與談判。

    今後,海協將繼續增進與臺灣各黨派、社會團體和各界人士聯繫與交往,持續加強與臺灣贊同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的黨派、團體和人士的交流對話,結合臺灣主流民意,堅持不懈地穩定與改善兩岸關係;協助有關方面和兩岸同胞大力發展兩岸經濟合作,爭取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繼續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以此為紐帶促進兩岸民間交流,架起兩岸同胞民族認同和感情融匯的橋梁;繼續妥善處理兩岸同胞交往中的具體問題,維護兩岸同胞的正當權益。我們相信,兩岸關係發展與和平統一的歷史潮流不可逆轉,作為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渠道,海協任重而道遠!

【訂閱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