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丘陵山區推廣雜交谷

2016年04月18日 10:01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今年的莊稼怎麼種?清明已過,山西定襄縣的農民心里還是沒底兒。他們在觀望和等待,期盼主心骨張志平來村里和大家嘮一嘮。

  定襄縣所在的忻定盆地是山西春播玉米主要區域之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玉米就一直是定襄的主栽作物,年種植面積30萬畝以上,佔到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85%。

  去年玉米價格的波動,影響了定襄縣農民的種植收益,山西春播玉米區也大多處在這一狀態。除了玉米也沒有更多更好的合適選擇,農民們的觀望也是預料之中。

  張志平是定襄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高級農藝師,28年的基層老農技,使他成了深受農民愛戴的“主心骨”。2005年,他在定襄縣丘陵山區旱坡地開始的張雜谷等小雜糧種植的實驗示范,給了當地農民一個方向。

  張志平說,根據種子銷售情況預估,今年定襄縣的雜糧面積在8萬畝左右,加上豆類等雜糧作物,小雜糧的種植面積可能佔到全縣耕地的1/3。

  丘陵山區旱坡地是定襄縣低產田集中區域,丘陵山區農民廣種薄收,由于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的氣候因素,常年辛勤勞作,總是望天收。

  張志平先後主持或參與試驗示范了“豐產溝”“保水劑”“抗旱玉米”“高粱品種篩選”等旱作農業技術,成效都不大。

  2005年,張志平引進了雜交谷子品種“張雜谷3號”,其卓越的抗旱、抗瘠、抗病、豐產性能,改變了山區農民的命運。

  2009年開始,在農業部和山西省綠色增產攻關項目的支持下,張志平主持在谷子的新品種引進更新、配套豐產技術、地膜覆蓋、機械化作業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試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推廣品種由品質較差的張雜谷3號,逐步更新為豐產性好、品質中等的張雜谷5號,現在大面積推廣高產優質兼備的張雜谷10號,形成了地膜覆蓋、半精量播種、覆膜、施肥、播種、機械化一次完成,畝留苗1萬株左右,化控間苗、科學合理施肥等集成配套栽培技術,充分適應了丘陵山區氣候環境因素、耕地土壤條件和種植業缺壯勞動力狀況。

  2013年,在春季嚴重幹旱,無法適期下種的惡劣氣候條件下,張志平主導推廣的雜交谷子面積達到3.5萬畝,平均畝產達到354公斤,畝產值達到2100元。

  這讓當地農民看到了希望。一些非丘陵地區農民也開始向谷子等雜糧轉。2015年,定襄縣谷子的推廣面積達到了7萬畝。今年,谷子的價格也回落到了一塊二三,比以往兩塊五的價格,成為農民觀望的另一個主要因素。畢竟,谷子是個低產作物,產量不可與玉米比。

  今年,張志平所在的農技推廣中心正在籌備一個全省的雜糧綠色增產攻關模式現場會,向全省展示適合定襄縣種植的小雜糧的綠色增產技術。

  “改變種植習慣和調結構,需要用事實和好辦法不斷地說服農民,有個過程。”張志平說。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