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甘肅武山:蔬菜大棚成農戶致富“聚寶盆”

2016年05月17日 09:43 來源:甘肅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春夏之交,正是天水市武山縣菜農最忙碌的時候。洛門鎮孟莊村村民孟福應每天早早來到蔬菜大棚,保土澆水、除草施肥……悉心“伺候”。這幾年,通過科技扶貧,不但家里的4個老舊大棚改造升級成鋼架大棚,孟福應還學會了套種、復種等先進實用技術,蔬菜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提升,一個棚的收入由過去的8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12000元。

  在武山,和孟福應一樣,依靠科技扶貧、科學種植富起來的農戶還有很多。近年來,武山縣科技當先,依托蔬菜生產優勢,高標準建設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先後引進400余個新品種,大范圍推廣實用新技術,不斷提升蔬菜科技含量,將蔬菜產業做出了大文章。如今,武山的蔬菜不但走俏全國,還遠銷東南亞、歐盟等國。

  截至2015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萬畝,總產量120萬噸,產值突破22億元,蔬菜生產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近50%。去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223元,居全市貧困縣第一,全縣減貧3.63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2.78%。蔬菜產業已成為全縣近20萬菜農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科技示范園示范帶動

  走進四月的武山,滿眼春意,培育中的小番茄、辣椒等特色蔬菜正在開花挂果。放眼望去,整齊的蔬菜大棚遍布河谷兩岸,一輛輛農用三輪車穿梭其中,一派繁忙景象。

  武山縣是遠近聞名的蔬菜生產大縣,又屬于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六盤山特困片區縣,自精準扶貧工作全面啟動之後,如何實現蔬菜種植的規模化和高效化,帶動更多農戶脫貧致富就成了當地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經過反復調研和考量,武山縣確定了實施蔬菜提升工程的總體思路,堅持以特色蔬菜產業為核心,以蔬菜大棚改造升級為切入點,加快蔬菜產業提質增效,大力推進蔬菜規模化布局、整流域開發、標準化生產、公司化經營,逐步形成了“蔬菜主導、多業並舉”的富民產業格局。

  依托環境和區位優勢,武山縣全力推進“一園一區四片兩帶”蔬菜富民產業基地建設,即高水準建設武山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實施大棚提升改造工程,建設渭河川道10萬畝設施蔬菜標準化示范區;打造特色蔬菜基地,建成大南河、山丹河、榜沙河、漳河四河流域示范片;重點發展高效旱作復種蔬菜和正茬蔬菜,開創山區群眾致富新途徑,建設淺山半幹旱區和高海拔二陰山區蔬菜種植示范帶。

  在科技示范園區的帶動下,武山縣又在渭河及其支流建成城關清池等6個國家級標準化示范縣核心示范區,馬力北順等7個設施蔬菜標準園,以及洛門孟莊等11個市級蔬菜科學發展示范點,形成了以日光溫室、鋼架大棚、地膜覆蓋、露地栽培、間作套種和復種蔬菜“六大模式”的協調發展,高、中、低檔齊頭並進。

  在由點及面的推動下,武山縣設施蔬菜面積大幅增長,去年位居全省第一。2015年底貧困村新增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增加產值4545萬元。此外,通過引菜上山工程,在半幹旱山區通過旱作復種和正茬蔬菜兩大舉措,科學輪作,全面推廣了“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種植模式和“種植+”高效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建設西梁旱作農業示范點,種植群眾畝均增收4000元以上,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真正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在西梁旱作農業示范區,四門鎮咀兒村村民汪巧義告訴記者,家里80%的收入來自蔬菜種植,現在蔬菜畝產值大概是3500元-5000元,比過去種糧食劃算多了。“這兩年我們還掌握了架豆王、油菜籽復種技術,收成更好了,今年我又擴大了種植面積。”汪巧義說。

  科技特派員包村入戶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專”,按照這一思路,武山縣先後引進辣椒、黃瓜等蔬菜優良品種400多個,水肥一體化栽培、溫室智能控制等新技術30多項,推廣鋼架大棚、太陽能殺蟲燈等新設施、新裝備20多種,可以說科技已經“滲透”到蔬菜生產的每個環節。兩年來,僅新建鋼架大棚就達到9645座5000畝,設施棚檔次和生產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時,大大改善了困擾農民的大棚病。

  有了新技術、新設備,還得有人會用。為確保蔬菜園區種植有計劃,技術服務有保障,武山縣全面開展科技特派員包村入戶。每年選派70名科技特派員和10名農民技術員,重點開展對9個蔬菜核心示范園區的科技承包。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目前全縣共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312名,帶動貧困戶1752戶。科技特派員王江俊向記者介紹,去年,他包的鄧灣村油菜地復種架豆王模式種植面積達到戶均3畝到5畝,小麥復種西葫蘆、紅蘿卜玉米套種等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我們還通過大講堂的形式,從技術指導和理論傳授等方面進行集中培訓,村民們有任何疑問都能及時得到解決。”王江俊說。

  一面是科技特派員包村入戶推廣新技術,另一面,為了持續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武山縣先後與中國農科院、江蘇綠港、甘肅農業大學等院校、公司進行交流合作,開展科技攻關、成果轉化、技術集成示范和人才培養。制定了韭菜、番茄、萵筍等14項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廣泛應用集約化育苗、嫁接、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網絡,並在全省率先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係統。目前,全縣蔬菜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32萬畝,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

  武山縣蔬菜局局長楊盛平,親歷了近年來當地蔬菜產業的發展。“現在拼的都是科技,農民種菜有了好品種、新技術,不怕病蟲害,更不愁銷路,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他頗有感觸地說。

  科學規劃打通銷路

  隨著蔬菜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武山人的品牌意識也越來越強。幾年來,引進番茄、辣椒、黃瓜、葉菜等13類蔬菜新品種56個產品,被農業部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新認證高樓辣椒、北順黃瓜、西梁架豆等5個綠色A級食品,先後注冊了山丹“盤龍”牌韭菜、馬力“紅民”牌黃瓜、灘歌“黑池”牌西紅柿等25個蔬菜商標,新認證高樓航椒“八院”“鐵籠山”“武山蒜苗”等品牌。這些品牌在成就武山縣成為“中國韭菜之鄉”“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的同時,也為武山蔬菜走出國門增加了砝碼。

  如今,武山縣依托洛門鎮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形成了以洛門、城關蔬菜批發市場為中心,馬力、灘歌等鄉鎮農貿市場為支撐點,村頭、路口微型市場為基礎的流通體係,實現了大市場與產地菜農的有機連接,使蔬菜產品遠銷全國各地20多個省市和地區,洋蔥、馬鈴薯和脫水蔬菜出口到韓國、日本、歐盟等地。與此同時,利用金隴、森源果蔬等一批蔬菜產業化科技型龍頭企業,建設了集萬噸果蔬恆溫庫、揀選分級、配送管理為一體的金鑫冷鏈物流,形成了蔬菜貯存、加工、包裝、運銷一體化、“天網”“地網”融合化的營銷體係和“萬戶種蔬菜、千家搞運銷、百企跑市場”的營銷格局。洛川鎮森源果蔬公司總經理吳晟年告訴記者,去年洛門鎮蔬菜批發市場的年交易蔬菜7.3億公斤,交易額達到8.5億元。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武山縣早早謀劃了蔬菜產業的發展。全縣將聚焦年內實現整縣脫貧的目標,以科技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調整,著力打造3個市級農業科學發展示范點,重點支持復種蔬菜和正茬架豆種植,推動蔬菜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努力打造全國蔬菜產業強縣。“到‘十三五’末,全縣蔬菜種植面積將穩定在40萬畝左右,蔬菜產值預計突破30億元。”武山縣委書記索鴻斌充滿信心地說。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