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年來,該鎮卻將這種劣勢變成了發展優勢,至今已初步形成富硒產業“五萬工程”,成為重慶江津第一富硒產業大鎮。去年,該鎮農業產值轄區無一家工業企業、80%以上的耕地都是坡耕地——位于重慶江津南部山區的嘉平鎮,過去一直是個經濟小鎮、山區窮鎮。
但近年來,該鎮卻將這種劣勢變成了發展優勢,至今已初步形成富硒產業“五萬工程”,成為重慶江津第一富硒產業大鎮。去年,該鎮農業產值達到2.9億元,增速達到11%。
從富硒資源看到發展希望
“從傳統觀念來看,嘉平並不適合發展農業。”在大埡村紫荊山山腰,嘉平鎮黨委書記施劍飛指著一片新種植的晚熟脆紅李說,這些耕地土層薄,平整度差,跑水跑肥跑土,種植糧食作物的產量非常低。
而嘉平鎮大多都是這樣的坡耕地。該鎮地形呈兩山夾一河之勢,紫荊山和貓山夾著筍溪河貫穿南北15公里,在全鎮7個村中,有4個村位于山腳,兩個村位于山頂,一個村位于山腰,海拔高度從200多米到1200多米不等,平均海拔達647米。
2013年是嘉平發展的轉折點。當年底,中科院地化所公布對重慶江津區富硒資源的普查結果:重慶江津九成以上土地達到中硒以上水平,嘉平鎮更是全區富硒含量最高的地區之一。
貧瘠的土地但卻富含硒微量元素,這讓嘉平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看到了發展希望。他們認為,嘉平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地形多樣,又無工業污染,恰恰是發展優質富硒農產品的理想之地。
2014年,該鎮根據當地的富硒土壤分布情況和立體氣候特徵,作出了富硒產業規劃,迅速推進富硒產業基地建設。
“五萬工程”初長成
從大埡村紫荊山往下望去,山腰種滿了晚熟脆紅李、車厘子、南方早熟梨等各種小水果,倣佛一座“花果山”。
“這些都是荒蕪多年的低產地!”重慶凱馳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熠濤說,去年,當他了解到嘉平鎮發展富硒農業的信息後,就來流轉土地,一下流轉了800畝。今年又在月沱村流轉了2000畝荒地。
從2014年至今,總共已有12家龍頭企業前往嘉平鎮投資建設富硒農業產業基地。與此同時,嘉平鎮政府還在本地扶持培育了2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1個家庭農場、32戶養殖大戶。在他們的帶動下,全鎮現已初步形成富硒產業“五萬工程”。
一是萬畝富硒茶。該產業以重慶歐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兩年多前,該公司一舉流轉貓山近萬畝老茶山,並建立現代化茶葉加工基地,將過去的“堆堆貨”變成品牌貨,平均售價由過去的每斤200元提到現在的1000多元。目前,該鎮光有機茶園面積就達8000余畝。
二是萬畝富硒瓜。該產業也布局在貓山一帶,去年的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規模,且統一使用“貓山”商標。
三是萬畝富硒小水果。目前,該鎮已發展大棗3000畝,晚熟柑橘4000畝,建成標準化柑橘園1000畝,栽種脆紅李、櫻桃等果樹10000余畝,一到春季,滿山花海。
四是兩萬畝富硒花椒。該產業主要集中在紫荊山頂的紫荊村,是四面山花椒公司的“創匯綠色花椒基地”,其產品已出口到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個國家。該基地的種植面積達2萬畝,去年實現產值超億元。
五是萬人生態養殖。去年,該鎮共出欄生豬近3萬頭、山羊1萬余只、家禽37萬只、水產400余噸,形成了“家家戶戶齊發展,萬人投身養殖業”的局面。
已被納入大四面山旅遊圈
“特色效益農業的快速發展,又為我們爭取到了新的重大發展機遇!”嘉平鎮鎮長向軍告訴記者,前不久,重慶江津區委、區政府通過了《大四面山旅遊圈規劃》,嘉平鎮竟意外地被列入其中。
向軍說,嘉平鎮雖與四面山景區山水相連,自身環境也很優美,但因連接四面山景區的交通不暢,四面山的旅遊產業並未對嘉平產生多大的帶動作用。此次能被納入大四面山旅遊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嘉平擁有頗具規模的富硒產業基地。
根據該規劃,大四面山旅遊圈分休閒度假區、觀光遊覽區、文化體驗區、鄉村旅遊區等四個功能區,涵蓋四面山鎮、四屏鎮、中山鎮、蔡家鎮、嘉平鎮等五個鎮。其中,嘉平鎮被定位為重要的鄉村旅遊區,擁有萬畝茶園的貓山被列為重點打造的鄉村旅遊景點。
目前,重慶江津已成立大四面山旅遊開發建設領導小組,推進大四面山旅遊圈開發建設工作。
向軍認為,大四面山旅遊圈的建設,不僅可大幅改善嘉平鎮的交通設施條件,也為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將吸引更多客商前往嘉平發展富硒產業和鄉村旅遊產業,進一步推動該鎮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