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河北灤平縣: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

2016年06月06日 09:25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在農業生產中,給農作物澆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水漫灌’,其結果是費水費工,旱澇不均;另一種是‘精準滴灌’,其效果是節水省工,按需供給。扶貧攻堅,也得改變過去‘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方式,向‘精準滴灌’方式轉變。”這是河北省灤平縣這個國家級重點扶貧開發縣決策者對農村扶貧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今,該縣已經按照這一設計模式,走出了一條優質高效的精細化扶貧之路。

  實施精準扶貧,首先需要找準扶貧對象。灤平縣通過對貧困人口進行精準識別並建檔立卡,摸準了扶貧對象的人數、分布、狀況、造成貧困的根源,有針對性地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扶貧對象中的10794名有產業發展基礎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扶貧產業實現脫貧;6279名因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致貧的貧困人口,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的易地搬遷方式實現脫貧;436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就地參與生態建設實現脫貧;1235名貧困家庭學生,通過助學貸款、助學基金扶持和技術培訓等方式實現脫貧;22106名缺乏發展能力的低保、五保人口,通過提高補貼標準實現脫貧;1830名因患大病、長期慢性病致貧的貧困人口,通過幫助其獲得大額補貼恢復發展能力。針對因不同原因致貧的不同人群,通過實施產業脫貧和就業脫貧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生態保護脫貧工程、教育脫貧工程、社會保障兜底工程、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工程、美麗鄉村建設脫貧工程,讓扶貧扶到點上。

  實施精準扶貧,要立足于當地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找準脫貧路子,做好特色文章。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和豐富的農產品、礦藏、旅遊資源等,灤平縣積極打造現代高新技術農業示范區、燕山道地中藥材核心示范區、休閒觀光農業示范區、山區綜合開發示范區、鄉村旅遊示范區、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區、優化種植結構調整示范區、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光伏產業示范區,全力抓好產業脫貧,切實增強貧困地區和貧困居民的造血功能,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差異發展、錯位發展。大屯鄉興洲村採取“園區+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引進投資創立了尚亞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到蔬菜園區,年終獲得利潤分紅。同時,安排扶貧資金作為農戶配股資金入股,年終獲得二次分紅。合作社還吸收當地380余名貧困勞動力到園區務工,年可獲得工資性收入2萬元以上,並間接帶動100余戶發展運輸業和服務業,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精準扶貧,還需要積極創新體制機制。灤平縣通過深入調研,重新設計了精準扶貧新機制。在全縣抽調7688名黨政、技術幹部,幫扶2.46萬戶建檔立卡幫扶對象,推行“54321”駐村結對幫扶模式,即:縣領導結對幫扶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正科級領導結對幫扶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副科級領導結對幫扶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股級幹部結對幫扶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一般幹部結對幫扶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一戶一幹部、戶戶有措施。同時建立完善產業發展與貧困群眾利益連接機制,實行“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扶貧模式”“反租倒包模式”“貧困戶以扶貧資金、生產資料等入股分紅股份合作模式”“以貼息撬動貸款,以貸款入股分紅模式”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唐鄉”特色鄉村旅遊發展新模式,為貧困群眾搭建創業、就業、增收平臺。此外,灤平縣還出臺強化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金融扶持力度、生態環保建設、特色產業支撐等係列支持政策,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形成更大的合力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以確保到2020年,全縣83個貧困村擺脫貧困面貌,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

[責任編輯:劉暢]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