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來,延邊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的發展理念,按照“轉方式、調結構、促發展”的戰略部署,緊緊圍繞綠色轉型、生態興州、質量強州這條主線,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
一、搭建對接平臺,強化服務水平
組織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對接長效機制,助推農業生產。一是搭建農資企業+家庭農場和貧困村“農資對接平臺”。組織縣(市)分別召開農資對接會,通過農資零對接,降低農戶生產成本20%以上。聯合州石油公司重點以偏遠貧困村為主,啟動“送油下鄉”活動,已送油1200噸,解決農戶用油難的問題。二是搭建金融部門+龍頭企業和貧困戶“金融對接平臺”。組織召開金融對接會議,協調金融部門出臺新的金融產品,開通綠色信貸渠道,擴大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規模,截至目前,全州共發放助農貸款7.2億元,其中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3.2億元,有效解決龍頭企業和農戶融資難題解決龍頭企業和貧困戶融資難題。三是搭建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貧困村的“訂單對接平臺”。解決農產品供需矛盾,捆綁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訂單收購、利潤返還、股份分紅等形式,實現共同受益。
二、培育規模經營主體,發揮引領作用
充分發揮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作用,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採取股份合作、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種形式,促進規模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全州家庭農場累計發展到3080戶,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經營面積佔全州耕地面積的60%以上。通過發展規模經營,保證適時完成農機作業任務,提高農業集約化和組織化水平,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現代生產要素向農業集聚。
三、優化種植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按照中央、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年初州農委制定下發《延邊州種植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落實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66萬畝。並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引導農戶實施玉米大豆輪作,玉米改種馬鈴薯、白瓜子、蘇子等作物;鼓勵農戶把水稻灌區附近的旱田改水田,今年全州旱改水面積達到2.25萬畝;抓住清收林地機遇發展特產業、養殖業,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
四、加強科技推廣,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
突出抓好“農業提質、節本增效”,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促進農業綠色轉型發展。一是積極落實綠色增產技術模式。重點推廣智能水稻催芽育秧技術10萬畝;水稻抗冷綜合栽培技術50萬畝;水稻寬窄行栽培技術30萬畝;玉米寬窄行栽培技術20萬畝;玉米免耕壟側栽培技術60萬畝;稻田養蟹技術1萬畝。二是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工作。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機械深松、增施有機肥及有機無機復混肥等綜合培肥技術,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三是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加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手機信息定位服務宣傳力度,轉變農戶傳統施肥習慣,提高科學施肥水平,力爭全州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80%。
五、抓好品牌建設,提高效益和競爭力
針對延邊大米、人參、黑木耳等特色產業品牌雜、企業規模小、技術含量低,未能打造出國內具有影響力的“拳頭”品牌的情況,有序整合州內大米、人參、黑木耳等特色產業品牌資源,實行統籌協調管理,加強標準化基地建設,提高產量和品質,強化技術信息交流和市場營銷平臺建設,鼓勵企業統一使用“延邊大米”、“長白山人參”等地理標志產品標識,形成延邊公益性核心品牌,把延邊大米、人參為主中藥材、黑木耳為主食用菌等特色品牌打出去,提高特色產業效益和競爭力。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