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呂兵兵
近日,山東省農科院和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係在山東省汶上縣聯合舉辦了“糧改飼”技術培訓暨牧草新品種現場觀摩會。
老孟家庭農場是此次牧草新品種現場觀摩會的現場。“我們這里適合搞‘糧改飼’,我就從去年開始與山東省農科院對接,引進了優質苜蓿新品種,種了1100多畝紫花苜蓿。”農場主孟建告訴記者。
現場:國產優質新品種競相亮相
“你看,這一片展示的是我院2014年通過了山東省審定的牧草新品種‘魯苜18’。該品種通過混合選擇法育成,蕾期株高70厘米~90厘米,莖稈細弱,株型直立。葉片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量豐富。播種後第二年幹草產量高,農區畝產幹草可達3000斤以上,粗蛋白含量達到21%以上,適宜農區高產田種植。”山東省農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牧草專家盛亦兵向記者介紹。
原來,2015年,山東省農科院、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係、山東省牧草體係創新團隊與老孟家庭農場合作,建立了汶上牧草科技示范基地。在其中的紫花苜蓿新品種試種展示試驗田里,共引種了“中苜1號”“魯苜1號”“魯苜18”“WL343”等10多個國內外優質苜蓿新品種。
“這些展示的品種其實各有特點,不能單純看品相就決定引種那個品種。”盛亦兵說,“比如說這個‘魯苜一號’,是耐鹽鹼優質高產苜蓿新品種,可在含鹽量0.35%的地塊正常生長,一年可割4茬~5茬,在含鹽量0.3%的地塊每畝可年產幹草2200斤。”
山東省農科院副院長張立明介紹,紫花苜蓿,屬多年生豆科牧草,因其產草量高、利用年限長、再生性強、適口性好、營養豐富而被稱為“牧草之王”,是優質蛋白質飼料的首選原料。通過在汶上的大田種植試驗看,國產牧草新品種在產量和品質上並不比國外先進品種差,具備了大面積推廣種植的基礎,可以為山東推進“糧改飼”提供優質牧草品種支撐。
近年來,山東省農科院先後選育出紫花苜蓿、大芻草等優質牧草品種6個,發布技術規程2項,獲得發明專利6項,為山東省牧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品種和技術支撐。
推廣:空間很大但需完善產業配套
據山東前不久發出的《“糧改飼”試點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優質牧草(苜蓿)1000畝連片種植面積達20萬畝以上,帶動全省種植面積達100萬畝以上,苜蓿等優質幹草基本滿足產奶牛優質飼草需求”。
“必須改變優質牧草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山東省畜牧總站副站長翟桂玉說,“2015年,我國進口幹草累計136.5萬噸,其中,進口苜蓿草總計121.3萬噸,山東省進口量為15萬噸。而且,草比糧貴,小麥進口價約299美元/噸,苜蓿草價格高達336美元/噸。”
“在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農場剛剛收獲了第一茬苜蓿,畝產約五六百斤。”孟建說。根據他的估算,種苜蓿種一年可以收6年,每年收4茬~6茬,每畝幹草產量能達到1.2噸,現在售價每噸1800元,每畝毛收入大約2000元。而且,種草用工少,主要是土地和肥料成本,每畝純收入有望達到1200多元。
濟寧市任城區幸福牧業公司經理喬炳志說:“進口草2500元一噸,這邊賣1800元~2000元一噸,運輸成本和損耗也低,對養牛戶來說是好事。現在的問題是,盡管在品種上不差,但牧草的機收、翻曬和打捆水平還需提高,產業配套體係還需完善,才能整體保障牧草品質。而且,這些牧草肉牛吃了之後,產奶量和牛奶品質,還需生產實踐檢驗。”
為了種好苜蓿,孟建投入了100多萬元,購買了一組收獲、打捆等進口機械。“這可不是一般農民能夠投得起的。”翟桂玉說,“就是說,牧草種植推廣的空間很大,但畢竟還是個新事,其管理栽培技術、農機配套、晾曬加工等環節都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