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多方合力讓“金融之水”精準“澆灌”貧困地區

2016年06月21日 09:15 來源:新華社 字號:       轉發 打印

  新華社記者李延霞、姜琳

  作為扶貧開發的重要手段,金融扶貧如何“對症下藥”而非“大水漫灌”,讓投入貧困地區的資金發揮最大效應,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了解到,隨著“精準扶貧”戰略步步推進,政府、財政、金融、企業等各方力量正“強強聯合”,合力增強扶貧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金融扶貧,首先要確保有足夠的信貸資金投向貧困地區。近年來,人民銀行多次實施“定向降準”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有效信貸投入。目前縣域農商行、農合行、農信社、村鎮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比國有商業銀行分別低5—8個百分點。

  今年3月,人民銀行設立扶貧再貸款,實行比支農再貸款更為優惠的利率,要求金融機構將扶貧再貸款優先和主要支持帶動貧困戶就業發展的企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截至2016年5月末,全國累計發放扶貧再貸款245億元。

  貧困地區信用環境不完善、信息不對稱,服務成本高,成為影響金融機構扶貧積極性的主要因素。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曲家文表示,應推動建檔立卡信息係統與金融機構的互聯互通,保證金融機構能夠實時獲取貧困農戶的基本信息。同時建立面向所有涉農金融機構的農戶信用信息徵集和信用評級體係,形成統一的信息共享平臺。

  人民銀行近日會同扶貧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發文,明確2016年6月底前聯合建立扶貧信息對接共享機制,組織實施信息對接共享工作。今年9月底前開發完成全國金融精準扶貧信息對接共享係統建設,全面實現與扶貧信息的精準對接。

  在此之前,有些地方和銀行已開始探索通過共享機制破解信息不對稱難題。

  地處浙江省象山半島南端的石浦鎮係我國6大中心漁港之首,許多商業銀行雖有意在此開展信貸業務,但受限于漁民分布分散,信息嚴重不對稱、缺少有效抵押質押物等,始終未能大范圍開展業務。

  華夏銀行寧波分行通過與石浦鎮漁業管理公司合作,借助各個漁業服務站對漁民經營狀況的了解,由漁業管理公司推薦客戶,通過船舶馬力、歷年補貼額度、信用狀況等多方面考量,核定授信額度,充分彌補銀行信息不對稱的劣勢。截至目前,已先後為幾百戶漁民累計發放貸款上億元,服務的漁船數量已達該港漁船總數量的八分之一,而且沒有發生一筆不良貸款。

  產業基礎薄弱、經營風險高、抵押品匱乏,是貧困地區的共同特點。要想調動金融機構參與扶貧的積極性,建立金融風險分擔機制是關鍵。

  江西贛州銀監分局副調研員劉紅梅表示,該局聯合地方扶貧辦、財政和金融局等部門,引入政府增信機制,推出“產業扶貧信貸通”,依托市縣兩級財政資金建立10億元的風險緩釋補償基金,以1:8的杠桿比例撬動80億元產業扶貧信貸資金。

  農行重慶分行在推行農房抵押貸款的過程中,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國有擔保機構提供保證擔保、保險公司履約保險等增信模式,構建農村產權融資業務的風險分擔機制。

  貧困地區要真正脫貧,需要有產業支撐。而要帶動一方產業發展,僅靠組織化程度低的農戶“單打獨鬥”很難實現。在扶貧實踐中,不少地方和金融機構意識到,發揮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作用,捆綁幫扶貧困戶,能夠最大化地發揮資金效應。

  在湖南,麻陽苗族自治縣根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幫扶貧困人口的多少、增收幅度等,增加授信額度和實行貼息獎勵。目前已帶動4000多戶貧困農戶發展扶貧產業,合作的貧困農戶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多方合力之下,金融之水正在源源不斷流入貧困地區。2016年3月末,我國貧困地區832個縣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2萬億元,同比增長17.4%,比全國平均增速高出2.7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