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宅吉鄉堡新村塘坎組蔬菜基地,陽光下,品種多樣的蔬菜鮮嫩欲滴。基地負責人方倫崔正在菜地里查看蔬菜長勢,指導村民施農家肥。
一年前的方倫崔還是在白雲區做蔬菜批發生意,一年收入至少10萬元的小老板。現在,他卻回到了離開20多年的家鄉創業。就在不久前,他曾經的合作夥伴還打來電話,請他回去,卻被他婉拒。
已經走出去過上了好日子,為何又折回來,當起菜農?親人不解的背後,方倫崔有自己的想法。去年,他因母親去世回鄉,村里還有一些鄉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維持基本生計。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不久後,便萌生了回鄉帶領鄉親們致富的念頭。
怎麼帶,如何幫,正當方倫崔思考如何帶領鄉親們致富時,鄉里的精準幫扶計劃讓其眼前一亮。
“計劃以堡新村李家寨、塘坎組等為核心,按照示范引領、集中規劃為導向,以村集體+基地+農戶的模式,集中打造100余畝富硒有機蔬菜基地。”宅吉鄉相關負責人說,宅吉鄉以產業為基礎,因地制宜,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到當地發展中來,切實增強當地的“造血”功能,確保做到精準、高效、持久地消除貧困。
“利用自身銷售資源,按照鄉里的思路種植無公害有機蔬菜,不僅能帶動鄉親致富,而且能形成供銷一體的產業鏈條。”鄉里的發展規劃讓方倫崔看準了發展機遇,也堅定了回鄉創業的念頭。今年3月,他回鄉流轉了50余畝土地,開始種植蔬菜。在方倫崔的帶領下,30余戶村民也開始種植蔬菜,種植面積達100余畝。
“我流轉了3畝多地給他,自己還有1畝多。土地流轉有收入,種出來的東西他還包收購。”村民付孟能邊說邊算了一筆賬,以前種玉米,一畝地也就千把塊錢的收入。現在種蔬菜,種子是方倫崔的,自己就出點勞力,一年能種3季蔬菜,大概每畝就能增收5000多塊錢。
“昨天第一批1000斤四季豆發往貴陽了,今天下午已經基本賣完,初步計算盈利1000元。”方倫崔說,這種施農家肥的蔬菜在城里很暢銷。下一步,他計劃以土地流轉形式帶動周邊農戶擴大種植規模至200畝以上,實現年產值200萬元以上。此外,大夥還準備按照農旅遊一體化思路,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和開辦農家樂,帶動當地村民致富。
本報通訊員 唐小剛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