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有機食品亂象難清理 有嚴法沒嚴罰往往白搭

2016年06月21日 10:2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借助懲罰性賠償,不僅能大幅提高企業違法成本,也可避免行政處罰權力過大造成尋租,還能激發消費者維權熱情

  近日山西省監管部門處理了一例非有機食品虛假宣傳案,某商家所謂“有機冷初榨脫蠟亞麻籽油”並沒有獲得有機產品認證證書,再次挑起了“有機食品不有機”的話題。

  本報5年前就報道了有機食品標識不規范,認證標志沒有防偽功能,盜用、冒用廣泛存在等問題。為啥有機食品亂象這麼難清理?

  一方面,造假成本太低,幾乎一本萬利。無論是5年前還是今天,在淘寶網上都能買到有機食品標簽,幾分錢一張,批發價更低。貼上標簽,身價翻倍,不法商家怎能不心動?

  有機標簽本應經過權威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後才可使用,怎能想買就買?在美國,未經認證私貼有機標簽,會被提起刑事訴訟,面臨坐牢。管好有機食品,必須先管好有機食品標簽,電商應立刻下架有機標簽這類商品,線下私自印刷、粘貼有機標簽的商家也必須嚴懲。

  另一方面,違法成本太低,處罰就沒有威懾力。我國並不缺少整治有機食品市場亂象的法律。對有機標簽的使用,《有機產品認證管理辦法》有明確規定。對商品進行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追究責任。這些法律所規定的罰款,從1萬元到20萬元不等,以當今物價水平,這個數量級的罰款不足以對違法商家形成震懾。

  現實告訴我們,有嚴法沒嚴罰,往往白搭。山西監管部門對非有機食品虛假宣傳的商家罰款1萬元,基本上相當于100瓶普通油冒充有機油的非法所得。面對這樣的處罰,不法商家怎麼會害怕?

  但是,如果將行政處罰定得太高,又給權力尋租提供了空間。因此,在行政處罰之外,不妨求助于懲罰性賠償,不僅可以大幅提高企業違法成本,也可以避免行政處罰權力過大造成尋租,還能激發消費者維權的熱情,可謂一石三鳥。

  事實上,不僅是在打擊假冒有機食品領域,在任何一個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領域,如果消費者將不法商家告上法庭,能有機會獲得天價的懲罰性賠償,維權將動力十足。同時,商家為踐踏法律交出天價學費,法律才更具威懾力。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