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江蘇鹽城:在原地增加耕地五萬畝

2016年06月21日 15:53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本報記者 顧 陽 通訊員 陳鵬飛

  三夏農忙時節,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四明鎮新南村村民顧環沒有像過去那樣忙得不可開交,他一邊在樹蔭下乘涼,一邊看著大型收割機“吐”出金燦燦的麥粒。

  這一幕顧環在過去是想也不敢想的。他告訴《經濟日報》記者,是聯耕聯種把自家的小田變成了大田,過去的七八塊小田和田埂,如今全都連成了一片,播種、收割都十分省事。

  田塊割裂、溝埂縱橫是制約傳統農業的瓶頸。光橫七豎八的田埂就浪費了約5%的耕地,不僅大型農業機械無法越過這些田埂下田耕種,因田埂導致的爭執更時有發生。

  自從聯耕聯種實施後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所謂的聯耕聯種是射陽縣當地村民創造的一種合作種植模式。2013年秋播時節,由當地村委會組織牽頭,在不改變農民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按照農戶自願的原則,用打樁等形式確定界址,破除田埂,填平界溝,將零碎農田連成大片田塊,聯合耕種經營,土地規模由分散轉向集中,生產經營方式由粗放轉向集約,農技推廣由單一轉向集成,加快了農業現代化進程。

  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聯耕聯種的模式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廣受農民歡迎。這一舉措還榮獲了2013年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政策、江蘇農業創新十大舉措之首,並寫入2014年江蘇省委一號文件,今年又寫進了中央一號文件中:“支持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

  “全縣稻麥耕作面積95萬畝次,僅推掉田埂一項,平均增加耕地面積5%,全縣增加有效耕地近5萬畝。”射陽縣委書記戴榮江說。

  據介紹,聯耕聯種模式已在江蘇鹽城全面推廣。截至目前,推廣總面積已超過500萬畝,出現了一批萬畝連片大田,其中最大一塊大田面積高達3.2萬畝。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