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是地球上歷史最悠久的物種之一,人類對海藻的利用既古老又現代。從餐桌上的一盤家常菜,到紙片狀的海藻纖維素電池,再到醫用敷料、面膜、手術縫合線等高端海洋生物產品,技術的創新改變了海藻的傳統價值,帶動了藍色經濟,也無形中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這一次,海藻食物譜上添加了一道“新菜”——海苣藻。“海苣藻是馬尾藻科的一種,因其口感脆嫩極為爽口,如同萵苣一樣鮮美,所以將其命名為海苣藻。”北京雷力海洋生物新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湯潔說,不同于海帶等傳統海藻食品,海苣藻是雷力團隊多年探尋,在東經35°、北緯120°的黃海海域內採集的野生新產品。
“該海域屬于零污染、低水溫海域,水流急、養分交換量大,純凈良好的生態環境使海苣藻生長健壯,營養物質積累充分,藻體幹凈。”從事海藻研究20多年的湯潔對這一發現興奮不已,“海藻蘊含豐富的碘、氨基酸、礦物質及多種微量元素,素來有‘海洋蔬菜’之稱,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人們食用海藻的習慣由來已久,歷史上英國海員有用紅藻預防和治療壞血病的記錄,愛爾蘭人則曾憑借紅藻、綠藻度過饑年,日本在8世紀就開始食用海苔,到現在每年海藻類的消費量達10萬噸。
而在我國,海藻早期更多地被作為藥用,陸生食物則一直在國人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近些年來,隨著有機綠色概念興起,低脂、低熱量的健康飲食觀念備受推崇,生長在遠洋、免于陸地化學污染的海藻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海藻食品走俏也帶動了海藻產業的發展,目前,海藻養殖業分布在全球44個國家,每年的產量達數千萬噸,價值數十億美元,我國海藻養殖年總產量達700多萬噸,幾乎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海藻健康的形象給海藻生產商提供了機遇,除了常見的紫菜、海白菜等食品原料外,幹海藻絲、海藻面條、海藻調味醬、即食海藻菜等海藻風味零食也逐漸受到市場青睞。”湯潔說,越來越多商家嗅到了海藻市場的商機,一個高附加值的產業興起,海藻產業鏈從單一地進行海藻養殖發展為利用海藻進行食品、保健品深加工,再到利用海藻提取物制造海藻肥滋養農作物。
現在,海藻肥讓莊稼“吃”上了新營養。海藻肥是以海洋植物海藻作為主要原料或核心原料,通過特殊提取生產工藝,再配以作物必需的營養元素加工而成的肥料。“施用海藻肥就好比給農作物‘吃海鮮’,海藻依據顏色的不同,通常被分為紅藻、綠藻和褐藻,褐藻中馬尾藻的提取物營養價值高,能提高農產品的品質,長成的水果、蔬菜、糧食都非常飽滿,營養價值很高。”湯潔介紹,地球土壤中的很多礦物質都是海洋生物沉積下來的,隨著農業種植業快速發展,土壤變得貧瘠,通過海藻生物技術可以讓土壤恢復到原來的狀態,農作物的營養價值得到提高,口感變好。
早在17世紀的歐洲一些沿海國家和地區,海藻肥就被廣泛應用,在法國布列塔尼和諾曼底一帶,沿海岸線幾百英里種植的農作物和蔬菜,因為使用了海藻堆肥而遠近聞名,有“金海岸”的美稱。到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英、美等國家相繼建立海藻肥生產廠。1993年,美國Phoenix-250海藻肥被美國農業部正式確定為美國本土農業專用肥,海藻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但在中國,直至1994年湯潔開始著手研發海藻肥時,不僅民間沒有應用海藻肥的傳統,學術界也沒有相關的科研積累。“到1998年雷力研發的海藻液肥雷力2000功能型復合液肥科技成果獲得農業部認證,中國才實現了自主研發海藻肥零的突破。”湯潔說,雖然海藻肥終于在國內問世,但市場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接納經過了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最初海藻肥的推廣舉步維艱,作為國內最早研究和開發海藻肥的企業,雷力農用化學有限公司只得先將目光投向海外,直到市場和技術相對成熟,才又回歸國內。“目前,我們的產品已經推廣到80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率先創辦了綠色肥業連鎖經營體係,開設店面4000多家。”湯潔說。
根據多地實驗得出的數據,在柑橘、櫻桃、葡萄、蘋果等作物上施用海藻肥,一般可增產10%至15%,每畝節本增收100至200元,產投比可達到4.3:1。高收益促使海藻肥產業快速發展,至今市面上已有的海藻肥液體、粉劑、顆粒等品種多達幾十個,海藻肥生產企業在300家以上,每年總產值以30%的速度增長,空間巨大。除了能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更難能可貴的是,海藻肥的運用還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傳統化肥工業要消耗天然氣、石油這些不可再生的資源,而海藻在海洋中吸附了海洋里的營養物質,同時它又是可再生的資源,可循環利用。
本報記者 李華林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