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簡體
加入收藏
意見反饋
首  頁特別推薦政策法規合作平臺農業資訊農產信息統計數據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專題視頻

農業“走出去”要解決好六大問題

2016年06月30日 09:27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葉興慶

  從2004年開始,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出現赤字。到2015年,我國農產品貿易赤字達到462億美元,進口了大量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產品。可以說,我國已步入農產品對外依存度長期上升的通道。考慮到我國的經濟體量、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面對未來進口農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需要從戰略上進行總體布局,變被動進口農產品為主動實施農業“走出去”。

  跟我國其他產業“走出去”相比,農業“走出去”落在後面。單純從速度來看,這些年來我國農業“走出去”還是比較快的。但與我國農業的地位相比,這是很不夠的。我國農業佔GDP的比重是9.2%,農產品貿易佔整個進出口貿易的比重是4.6%,但農林牧漁業對外投資的存量和流量佔整個對外投資的存量和流量的比重仍然很低。從存量的角度看,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8800多億美元,其中第一產業只佔1%。從流量的角度看,201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200多億美元,其中第一產業只佔1.7%。這充分表明,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農林牧漁業大大滯後于其他產業。與日本等人多地少、對進口農產品依存度較高的國家相比,我國農業“走出去”更是滯後。

  既然農業“走出去”勢在必然,而它又落在後面,所以下一步需要考慮怎樣加快農業“走出去”的步伐。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對以下六個重大問題審慎考慮:

  第一,投資目的。農業“走出去”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滿足國內需求,還是為了提高全球農業產能?談到農業“走出去”,人們往往會想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需求不斷增長,而國內的自然資源又不足以支撐這種需求的增長,所以需要利用全球農業資源。在很多農業對外投資項目中,確實是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走出去” 的基本出發點。但是,也有很多投資行為並不是為了滿足我國國內的需求,而是從全球的角度,什麼地方的投資空間大、投資機會多,就到什麼地方去投資。這實際上相當于“買全球、賣全球”,是提高全球農業產能、滿足全球市場需求。從企業的角度講,這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這兩種目的的投資我們都應該支持。但面向未來,我們應該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考慮問題,更多地支持彌補中國國內自然資源不足的投資行為,支持企業圍繞進口農產品進行投資布局。

  第二,投資主體。究竟應該靠誰“走出去”?現在農業領域,包括其他基礎產業,“走出去”基本上是靠國有企業。到目前為止,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仍然是國有企業佔50%以上。按央企與地方企業劃分,央企又佔50%以上。國有企業有其優勢,但在對外農業投資中,要重視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的作用。

[責任編輯:王亞靜]

資料中心

花開兩岸-別樣野趣

  你吃過這麼鮮嫩多汁的菠蘿嗎?你知道怎麼…

主辦單位: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      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