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雲南省曲靖市馬龍縣切實改善貧困鄉村發展環境。當地3242名幹部職工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組建駐村扶貧工作隊30支,每村安排隊員5至10人,全力幫扶貧困群眾。圖為該縣納章鎮竹園村的農業技術員杜品飛(中)在指導農民如何防治病蟲害。 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攝
雲南省的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片區縣居全國第一,貧困人口居全國第二。這樣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的省份,如何運用好幫扶資金?雲南省財政部門通過堅持“八個一起抓”及建設“七個好扶貧工程”,切實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打開雲南省貧困地區分布圖,絕大多數地區都呈現代表“貧困”的顏色,其中最刺眼的莫過于四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迪慶藏區。這四個地區所涵蓋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片區縣達93個,佔全省所有縣的四分之三,貧困縣和片區縣數量居全國第一。
對于山區面積達94%以上的雲南省來說,惡劣的自然條件限制了生活、生產空間,提高了扶貧開發成本。
對此,雲南省財政廳提出,在財政扶貧工作思路上堅持“八個一起抓”,即解決脫貧與鞏固脫貧一起抓;基礎設施建設與培育產業一起抓;增加收入與提升素質一起抓;就地扶貧與易地扶貧一起抓;近期扶貧與長遠扶貧一起抓;政府引導與自力更生一起抓;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一起抓;保護生態與開發資源一起抓。在財政扶貧工作目標上著力建設“七個好扶貧工程”,即蓋好安居房,修好致富路,造好穩產田,抓好增收業,育好文化人,護好環境美,選好帶頭人。
撬動多方融資,解決“錢從哪里來”
與“到2019年,現行標準下471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93個貧困縣要全部摘帽”的任務相比,雲南省更困難的是薄弱的財力。貧困地區的老百姓人均年純收入只有6314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4%。“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是做好扶貧工作的關鍵。”雲南省財政廳廳長陳建國說。
扶貧攻堅,資金缺口有多大?
“僅易地搬遷一項,2016年就需要150億元。”雲南省財政廳副廳長趙曉靜說,目前中央及各地政府大幅增加扶貧投入資金量,按照不低于每年中央財政投入雲南省專項扶貧資金量30%的標準,省財政進行資金投入。即便如此,2016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共投入約100億元,只夠易地搬遷一項任務的三分之二資金。
缺口資金從哪里來?
成立平臺公司是解決資金來源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按照“政策性公司,市場化運作”成立的融資平臺,已在雲南遍地開花。記者了解到,一種是“大平臺”,比如省財政廳用63.4億元地方政府債券資金、雲南投資控股集團投資2億元,共同成立雲南省扶貧投資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地方政府債券資金、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政策性金融貸款的承接主體和投融資主體。”雲南省財政廳農業處處長寧亞寧介紹說。另一種是遍地開花的“小平臺”,全省93個重點縣和片區縣,相繼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平臺公司,承接易地扶貧搬遷相關資金。
但扶貧項目利潤微薄,如何保障這些平臺公司正常運轉?“這就需要注入資金,做強平臺公司投融資能力。截至今年1月底,省扶貧公司向各縣平臺公司注資合計18.6億元。”寧亞寧說。
如何做好風險防控?“一方面建立風險補償金,另一方面對縣級融資平臺進行規模控制,對高風險地區融資能力尤其要進行嚴格限制。此外要明確劃分政府債、企業債的類型。比如,用于公路等基礎設施的項目使用政府債,其他投資例如城市管廊、水務等回報有保障的,通過發企業債籌集資金。”保山市財政局局長杜春強說,同時,對于縣里的平臺公司,雖然省財政注入資金,但並不“直管”,而是委托給縣政府,由其負責管理。此外,為減輕基層政府負擔,國家中長期政策性貸款全部利息由中央和省級財政承擔,地方政府債券資金63.4億元的本金全部由省級財政承擔。
加大貼息力度,撬動金融支持扶貧,也是重要途徑之一。“2015年,共投入省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貼息資金5.45億元,累計引導金融信貸資金投入131.6億元。”趙曉靜說,這切實降低了涉農企業、農戶的貸款成本。記者了解到,2016年,雲南省財政繼續安排扶貧到戶小額貸款風險補償試點資金1.5億元,通過3年的財政資金投入,實現了93個貧困縣試點的全覆蓋。
通過多種渠道融資,2016年,雲南省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1億元,比去年增長136.64%。
用好每一筆錢,回答好“錢用到哪里去”
來之不易的資金,用到哪里去?
在保山市昌寧縣卡斯鎮大水平社區,村民楊光華告訴記者,自己就是扶貧資金的受益者。以前住在山里,土木結構的房子雨水浸泡容易開裂,修修補補花費不少錢;交通也不便利,每天種田需要走13公里的土路。如今搬進整體規劃的社區,住著寬敞明亮的樓房,交通也很方便。
“搬家蓋新房子的錢,就是政府幫的忙。”楊光華說,除了建檔立卡戶有6萬元的無償資金,還可以申請6萬元無息貸款,再加上積蓄和親戚們的支援,楊光華順利地蓋起了樓房,搬出了大山。目前,楊光華所在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第一期已搬遷入戶,第二期安置點正在建,可安置51戶村民。
“卡斯鎮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艱巨。”卡斯鎮鎮長劉成林說。也正因為如此,易地扶貧搬遷成為資金高效籌集使用的重頭。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雲南省累計投入27.84億元,完成9.69萬戶44.06萬人易地搬遷。如今仍有30萬戶100萬人居住在地質隱患大、基本生活難保障的區域。“扶貧資金往哪兒花?這就是重點。我們通過整合易地扶貧專項資金、農村危房改造專項,又通過農發行政策性貸款等,籌集到816.8億元以上的資金。”趙曉靜說,方向明確了,資金渠道打通了,還需要規范資金的管理,因此特別設立了雲南省扶貧投資開發委員會,建章立制。
易地搬遷的揭幕戰打響之後,還得“扶上馬,送一程”。貧困地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群眾僅有3.4%,而且收入來源單一,下山之後如果沒有致富手段,難以真正脫貧。這就需要通過做大產業,實現長效致富。
在昌寧縣翁堵鎮杞木林茶園,茶農楊正師告訴記者,靠著40畝茶園,他每年能有6萬多元收入,一家人的生計有了保障。據了解,2010年以來,翁堵鎮政府投資對杞木林茶園實施低產改造,將其建設成為核心面積3000畝、輻射帶動面積6000畝的茶園。茶園的規模效應和附加值得到凸顯,茶農的收益翻了一番,並使得270余戶茶農受益,帶動9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只有做大做強產業,才能讓群眾長遠受益,長效致富。在光伏扶貧行動中,雲南省計劃從2016年至2019年,在適合發展光伏發電的3600個貧困村,每村建設1個200KW(千瓦)村級光伏電站,11.7萬戶貧困農戶可安裝光伏發電係統,不僅帶給貧困戶每年3000元的收益,也改善了薄弱區域的供電水平。
完善資金管理政策體係,確保資金高效使用
如何讓每一筆資金都發揮最大的效用?
“從資金撥付開始,省財政廳就重點關注創新。”趙曉靜說,傳統財政資金的撥付是通過上級財政下達預算並通過國庫調度資金予以實現。根據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實施的需要,雲南易地扶貧搬遷資金先撥付至省級扶貧公司,再通過省級扶貧公司對下撥付。根據資金性質分為兩類:作為資本金注入公司的資金和不作為資本金撥入公司的資金。
據了解,對于作為資本金注入省扶貧公司的資金,由省財政廳先注入省扶貧公司,再由省扶貧公司作為資本金注入縣級公司,同時由省扶貧公司與縣級政府簽訂股權委托管理協議。這類資金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債券資金以及易地扶貧搬遷專項建設基金等。
對于不作為省扶貧公司注冊資本金的資金,採取先撥付到省扶貧公司,再由省級公司轉撥縣級公司的方式,同時由省扶貧公司與縣級平臺公司簽訂轉貸協議。這類資金主要涉及國開行和農發行的長期政策性貸款等資金。
同時,注重理順政府間責任,突出縣級政府主體責任。杜春強舉例說,縣級人民政府與省扶貧公司簽訂委托管理協議後,省級扶貧公司對縣級平臺公司的股權管理交給縣級政府,各級平臺公司所承擔的易地扶貧搬遷業務與其他業務隔離、獨立封閉運行。
此外,調動各地積極性,探索資金競爭分配機制。為進一步發揮財政扶貧資金分配的激勵作用,雲南省財政廳與雲南扶貧辦共同擬定了《雲南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競爭性分配暫行辦法》,探索設置3類7項考評指標,對使用財政專項資金的縣進行考評,按照考評結果分配資金。“由脫貧績效指標、增收績效指標和財政扶貧資金績效指標三大類構成。”趙曉靜說。據了解,減貧規模、減貧率、貧困發生率下降、脫貧計劃完成情況構成脫貧績效指標,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額和增幅構成增收績效指標,而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則是通過對各縣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使用、監管、成效等進行績效評價,量化打分。
記者了解到,為加強績效評價與跟蹤,雲南省還將通過委托第三方評價的方式,對扶貧項目開展全過程績效評價,通過績效自評、再評價、績效跟蹤、委托中介審計等方式,加強政策執行、項目管理、資金使用以及資金效益等方面的監督。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