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廣西自治區表彰2015年全區種糧大戶,在上榜的50個名額中灌陽縣佔了3席,其中灌陽鎮上王村龍祥發排位在前。
水稻種植一向被認為難賺錢。上王村素來以種糧為主,由于效益不高,所以近年來村民紛紛外出務工,稻田出現拋荒現象。為了響應國家穩定糧食生產的號召,2007年,身為農村基層幹部的龍祥發從村民手中流轉集中18畝農田,嘗試規模種植水稻。
初次嘗試後,龍祥發發現,僅僅種植雙季稻,雖有利潤,但收益卻不高。經過分析和摸索,他創新耕作制度,充分利用冬閒田,增加土地復種指數,發展“超級稻+蔬菜”、“雙季稻+蔬菜”,以獲得較好的綜合收益。
按照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的經營思路發展糧食生產,他先後籌集資金100多萬元,購進收割機4臺、插秧機6臺、機械噴霧器9臺、拖拉機3臺,使水稻種植機械化程度達到100%。機械化種植糧食不僅降低了成本,還讓他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發展冬季農業,實現收入多元化、“糧錢”雙豐收。據了解,到2015年,他共流轉集中稻田600多畝,年產稻谷580多噸;秋收後還種植秋冬菜等經濟作物400多畝,復種指數超過266%。
經過多年打拼,龍祥發不僅自己成了種糧排頭兵,還帶動當地農民積極種糧、規模種糧,走出一條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種植水稻的好路子。正因為有像他這樣一批種糧大戶發揮領頭作用,灌陽縣近年糧食播種面積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加,種糧面積保持在41萬畝以上,且單產穩步提高。201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到17.16萬噸,比2013年增加1萬多噸。
[責任編輯:王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