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農業插上“智慧”的翅膀
東南網6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深魁 潘抒捷)11日,以“攜手建設智慧農業,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為主題的兩岸特色鄉鎮交流暨智慧農業對接會在廈門舉行,50對特色鄉鎮智慧農業對接項目簽約。可以想象,隨著兩岸業者在智慧農業領域的牽手合作,“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四季離不開莊稼地”的傳統農業圖景將發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智慧農業,它被喻為改變“三農”的新生力量。
物聯網玩轉科技浪潮
蔬菜大棚里,綠油油的葉子間藏了很多儀器,它們負責監控溫度、濕度、噴灌係統等。設定好適合蔬菜生長的各種環境指標後,利用物聯網技術,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把蔬菜大棚管起來。土有些幹了,蔬菜缺水了,手機都會收到提醒,只要輕輕一點手機,就能打開噴水係統。
這一幕出現在德化縣道畋智慧農業科技公司的種植基地里,公司總工程師、臺灣臺中區農會理事長李鴻文從臺灣引進的新型種植技術,實現了農田里的自動化生產。
道畋並非個例,它只是智慧農業在我省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隨著閩臺農業合作的持續深化,尤其是兩岸農企、協會及合作社的簽約對接,未來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將成為趨勢。
什麼是智慧農業?“從廣義上講,農業電子商務、食品溯源防偽、農業休閒旅遊、農業信息服務等都屬于智慧農業范疇。”福建省農科院院長劉波告訴記者,智慧農業是將雲計算、傳感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管理、營銷等各個環節,實現農業智能化決策、社會化服務、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互聯網化營銷等全程智能管理的高級農業階段,是一種集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技術為一體的新型農業業態,它不僅能夠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而且能夠徹底轉變農業生產者、消費者觀念和組織體係結構。
對接會上,福清市高山鎮與高雄市鳳山區簽署合約,對接項目是“兩岸互聯網+生態觀光農業”。根據協議,未來臺灣業者將在農產品電子商務、智慧農場、休閒旅遊等方面為高山鎮傳經送寶。此外,福州海峽中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與臺灣凱莉雅登生物科技公司也結成了“智慧農業對子”,前者將從臺灣引進木瓜新品種及智能棚種植示范推廣項目,希望借助物聯網,讓大棚種植變得更加智慧。
“臺灣智慧農業在良種選育、良種技術推廣、植物工廠培育以及食品可追溯的發展與應用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而大陸農業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兩岸農業互補性強,可以攜手做大智慧農業。”臺灣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曹紹徽說。
[責任編輯: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