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動態

山上果 樹下雞 田里菜——珠海臺創園對口幫扶的丁堂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91倍

2020年07月15日 來源: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

今年的龍眼也迎來大豐收,村民在採摘龍眼。(攝影:阮傳孟)

  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網訊 7月的丁堂村,荔枝還未採摘完,龍眼又大規模上市。“今年的桂味荔枝價格持續走高,龍眼也恰逢豐收年,村民賺個盆滿缽滿。”村民何錦標樂呵呵地說。

  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對口幫扶高州市寶光街道丁堂村取得可喜成績。截至2019年年底,丁堂村貧困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5番,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了91倍。丁堂村退出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丁堂村脫貧攻堅實踐及好經驗好做法在茂名地區得到全面推廣。

  發展特色產業

  丁堂村常住人口614戶2685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52戶126人,是省定貧困村。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對口幫扶丁堂村以來,充分發揮科研技術資源優勢,組織專家團隊開展村情戶情調查,明確產業發展思路。“摸清情況後,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主任王愛民表示,丁堂村自然資源豐富,適宜發展特色農業。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圍繞“一年脫貧,三年致富,五年奔康”目標,探索“短中長”特色產業發展模式,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打造“山上果”“樹下雞”“田里菜”等特色生態農業品牌。

  丁堂村堅持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短中長”扶貧產業穩步發展。“短線”有百香果、四季蔬菜、荔枝雞等特色種養產業,當年增收脫貧效果明顯。“中線”發展桂味荔枝、龍眼等特色水果產業,確保三年見效,中期致富。“長線”則是立足歷史文化資源稟賦,挖掘丁堂村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推進鄉村遊,力爭實現五年持久見效,長期小康。

  推進“短平快”項目

  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充分利用平臺和資源優勢,集中力量推進“短平快”項目建設,打造了百香果、四季蔬菜種植和荔枝雞養殖等一批產業基地。同時,鼓勵貧困戶參與到扶貧產業中來,帶貧益貧效果凸顯。時令蔬菜扶貧產業基地帶動村民種植826畝,戶均年增收約6000元,直接帶動20多戶貧困戶脫貧。荔枝雞基地帶動109戶村民養殖荔枝雞20萬羽,戶均年增收達4000元。同時,還引進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入扶貧專項資金75萬元,建設百畝百香果扶貧產業基地,並輻射帶動村民種植百香果136畝,戶均年增收約3600元。

  提升果品質量

  “丁堂桂味荔枝迎來豐產豐收之年。整個採摘季桂味荔枝的收購價保持在18元上下。預計,年收入可達1800萬元。”果樹種植能手何偉表示,白糖罌、妃子笑等荔枝種植面積有2200畝,總銷售額200多萬元。全村2600多人,僅荔枝一項可實現人均增收約7000元。

  丁堂村種植荔枝7800畝,其中5600畝桂味。長期以來,因疏于管理,果樹品種老化,果實品質下降,導致田頭收購價格持續走低,村民種植荔枝的積極性不高。為此,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發揮自身優勢,依托廣東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技術力量,啟動老舊果樹優化提升計劃,先後鼓勵和引導27戶貧困戶、66名荔枝種植大戶組成“創良”荔枝專業合作社,通過嫁接技術,改良荔枝林2880畝,有效地提升果品品質。與此同時,引進嶺豐糯、仙進奉、冰荔等一批高端荔枝品種開展試驗示范種植並取得好收成,讓村民實實在在看到了種植嶺南佳果也可以脫貧致富的良好效果。

  “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是當前工作的重點。”丁堂村駐村第一書記阮傳孟表示,探索扶貧長效機制,多舉措構築返貧“防火牆”。近年來,珠海臺灣農民創業園管委會對口幫扶丁堂村挖掘紅色文化基因,修建“迎客榕”紀念碑,打造紅色革命講堂,講好“迎客榕”故事。修繕民俗博物館,留住鄉愁。作為“長線產業”的鄉村生態旅遊蓬勃開展起來,露營、採摘、燒烤以及品嘗農家美食的遊客蜂擁而至。

  “去年,鄉村旅遊拉動消費70多萬元。參與旅遊服務的貧困戶20余戶,實現戶均年收入超過6000元。”據阮傳孟介紹,丁堂村幹果加工生產線也在加緊建設中,新引進的烘幹機單次可加工鮮果3500公斤。“鮮果冷藏儲備以及幹果深加工將極大提高嶺南佳果經濟價值,為貧困戶拓寬脫貧致富新渠道。”阮傳孟信心滿滿。(珠海臺創園)

丁堂村家禽養殖基地的荔枝雞在覓食。(攝影:阮傳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