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華全國布局科創城 創新城市發展新動能
中新網1月16日電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中國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隨著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的不斷培育和壯大,科技創新在各地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科學創新技術日益滲透到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因素,對城市未來產生了深刻影響。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新形勢下,如何面向未來、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成為每個城市必須思考的問題。
|
科技創新驅動中國創新,促進地方發展形成內生動力和產業結構升級,是未來中國高質量發展最重要的抓手。只有通過科技創新,研究如何升級地方主導產業的整體結構,才能提升地方主導產業的微笑曲線,從而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持續發展。隨著消費互聯網時代進入到產業互聯網時代,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了社會經濟發展中不可逆轉的趨勢。數字經濟的潛力,就在于打通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傳統產業要打通從生產制造到消費服務的價值鏈,實現從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從消費到產業的生態協同。通過產業的信息化、信息化的產業,實現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真正做到全要素智慧城市係統解決方案。
傳統驅動城市發展的要素是土地、資源、資本,而新形勢下城市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才、文化、機制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泛華提出打造科創城,就是通過科技創新載體小空間的打造,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區的形成,促進城市發展模式的創新,塑造城市發展新名片,帶動城市核心競爭力和區域價值的提升,實現城市未來高質量發展、踐行城市創新發展的大戰略。
正在全國布局的泛華科創城,有效疊加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與新舊動能轉換三大戰略,以科技創新與數字經濟為引領,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聚焦地方特色主導產業,注入創意設計、工業設計、知識產權、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體育科技等創新產業集群,通過六大賦能平臺,構建五圈賦能圈層,與地方主導產業生態應用場景相結合,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高度融合,重塑地方產業生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創新發展,內生增長,幫助政府發現需求、創造需求,發現價值、創造價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泛華科創城以平臺經濟為引領,建設區域智慧創新發展的大腦中樞,聚集知識、技術、信息、數據、人才、金融等創新要素,構建智慧科技創新產業生態,輻射整個區域創新發展,成為區域新舊動能轉換中,用新經濟手段實現區域增長方式轉變的新載體。並將建設成為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新興產業集聚與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國際創新交流門戶、區域科創賦能中心、智慧未來生活展示區。
目前,泛華科創城重點布局泛華軍民科創城、泛華體育科創城、美麗健康科創城、泛華數字公園四大類型,依托地方主導產業,構建產業集群,最終形成產業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智能化帶動新型城鎮化。
首先,打造六大賦能平臺。通過智庫平臺、人才平臺、總部平臺、科創平臺、數字平臺、資本平臺賦能地方的主導產業,提升產業微笑曲線,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假設一個地方城市的主導產業是紡織產業集群,產業的微笑曲線是科研、工業設計、制造、銷售等。那麼圍繞紡織產業分析如何實現各個階段賦能?譬如我們挑選紡織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匹配和紡織產業相關的知識產權需求,構建專利池,通過資本賦能、人才賦能、智庫賦能,結合地方主導產業重構一個應用場景;通過科技、知識產權、工業設計、創意設計、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提升產業價值鏈。
其次,構建科創城“五圈賦能圈層”。依托地方主導產業的應用場景,泛華設立“科創城”空間載體,通過科技創新、人才創新、智庫創新、資本賦能、平臺經濟創造第一圈層的城市大腦。
結合第一圈層與第三圈層的地方主導產業應用場景,再注入泛華五大核心強IP資源“軍民融合、人工智能、體育、健康”,就能重構第二圈層的產業生態——創客空間、企業總部、中試基地、雙創空間、場景體驗、高端服務、產業大學、智慧社區,打造成為地方新的總部經濟。形成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以產業集群構建為核心,把產業集群化、集群基地化、基地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智能化,以科技創新重構產城融合。
通過第一、二圈層的平臺經濟、創意經濟、互聯網經濟重構第四圈層的線上線下要素市場、產品市場和服務市場,打造“要素平臺”聚集輻射全國市場。
如果地方主導型產業是外向型經濟,就有可能走出國門,參與全球價值鏈競爭,構建第五圈層產業生態,實現地方產業結構的整體升級。
最後,重構地方智慧科創產業生態。站在為政府服務的視角,從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行謀劃,打造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來重構地方的產業生態,來策劃、建設科創城空間載體。這個空間載體不是傳統意義上房地產,而是注入內容,形成生產性服務業的空間載體。把龍頭企業、科技企業、創客空間帶動起來,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