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偷流量”事件近日頻頻被曝光。廣東順德一位消費者投訴稱,自己的手機在抽屜里充電,卻在3小時內被告知用了23G流量,必須補繳1100多元上網費。中國電信技術人員與手機廠商工程師調查後確認,異常流量是由手機內某款應用軟件重復下載大流量文件產生。
有網民指出,“竊賊”盜取手機流量,背後無良軟件開發企業及手機生產企業難辭其咎。運營商也應負有監管之責。相關部門應進一步規范手機軟件技術標準和門檻,嚴懲“偷流量”行為。
運營商難辭其咎
一位網民稱:“自己是Andriod OS係統的手機,最近發現手機一直在偷跑流量,我沒有開任何需要上網的應用,很多軟件也關了後臺啟動,但流量就是一直在跑,速度挺快,兩分鐘時間1M就快沒了。以前就算開一天的流量,不用網,1KB都不會少。”
手機流量是怎麼“跑掉”的?根據某門戶網站的手機安全報告,手機病毒是盜取手機流量的“真兇”之一。2015年上半年,在Android病毒類型中,資費消耗類病毒佔比達79.18%。
此外,網民指出,有些智能手機生產企業也與手機流量偷跑脫不開幹係。網民“舒聖祥”說,很多並不掌握核心技術的手機企業,只能通過價格戰求得生存,很多雜牌手機硬件本身甚至根本不賺錢,隱形的賺錢渠道之一,是通過預裝商業軟件和偷跑流量費獲得的費用和提成。
電信運營商也是眾多網民的“拍磚”對象。有網民認為,即使偷流量的元兇不是運營商,但是作為平臺,運營商應該起到監督和規范的責任,不然久而久之就會失去客戶的信任。
完善相關法規
網民“春天”說,對于偷流量這件事,消費者往往選擇低調處理,即將軟件卸載了事。原因很簡單,對于個人來說,損失往往不是很大,訴諸法律耗時又費力。而且,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比較缺失。
網民“時鋒”表示,相關部門必須進一步規范手機軟件的技術標準和門檻,推動清除霸王條款,解決手機預裝軟件無法自由卸載的問題;同時,更要加大對軟件應用商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
有網民表示,不論對于軟件開發方,還是手機生產方,相關部門只要發現存在偷流量行為,必須及時出手“捉賊”,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記者 于璐 整理)
[責任編輯: 李振]